高楼切天浮,古木森在下。
峰峰开金碧,四十二兰若。
芳林拥桃李,怪石帖松槚。
人语旷不喧,啼鸟无冬夏。
对此怀岩耕,局促何为者。
高楼切天浮,古木森在下。
峰峰开金碧,四十二兰若。
芳林拥桃李,怪石帖松槚。
人语旷不喧,啼鸟无冬夏。
对此怀岩耕,局促何为者。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首先,“高楼切天浮,古木森在下”两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高楼耸入云霄,仿佛与天空相接,而下方则是茂密的古木,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一种高远而深邃的意境。
接着,“峰峰开金碧,四十二兰若”描绘了山峰连绵,如同镶嵌着金碧辉煌的宝石,而“四十二兰若”则暗示了寺庙众多,增添了宗教氛围和历史的厚重感。
“芳林拥桃李,怪石帖松槚”则转向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芳草繁花围绕着桃树和李树,怪异的岩石紧贴着松树和槚树,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与多样性。
“人语旷不喧,啼鸟无冬夏”这两句则转而描写环境的宁静与和谐,即使是在人声稀少的地方,也能听到鸟儿的啼鸣,且不分季节,体现了大自然的永恒与生命的循环。
最后,“对此怀岩耕,局促何为者”表达了诗人面对如此壮丽景色时的感慨,似乎在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或许在反思自己在世俗中的拘束与局限,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向往自然的心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