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潢池久弄兵,暂辞台席抗蜺旌。
屏风隔坐方调燮,棨戟前驱遽远征。
淮蔡巳瞻裴相节,秦川犹列武侯营。
策勋未用膺光宠,待复中原致太平。
赤子潢池久弄兵,暂辞台席抗蜺旌。
屏风隔坐方调燮,棨戟前驱遽远征。
淮蔡巳瞻裴相节,秦川犹列武侯营。
策勋未用膺光宠,待复中原致太平。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丞相归朝的情景,充满了对国家和平与统一的深切期盼。首联“赤子潢池久弄兵,暂辞台席抗蜺旌”以“赤子”比喻百姓,暗示战争连绵不绝,丞相短暂离任,却仍能抵抗敌军的象征性力量,展现了其非凡的领导力和决心。
颔联“屏风隔坐方调燮,棨戟前驱遽远征”运用了生动的场景描写,屏风隔开的座位上,丞相正在调和国家的各个方面,而棨戟(古代官员出行的仪仗)前的快速远征则暗示了战争的紧迫和丞相的果断行动。这两句通过对比,既展现了丞相在和平时期的治理智慧,也突出了其在战时的果敢决策。
颈联“淮蔡巳瞻裴相节,秦川犹列武侯营”进一步将丞相与历史上的名臣裴度、诸葛亮相提并论,表达了对丞相才能的高度赞誉。淮蔡之地已能看到裴度的节制,秦川之上仍有武侯的营阵,意味着丞相的影响力深远,不仅限于一地,而是遍及全国。
尾联“策勋未用膺光宠,待复中原致太平”则是对丞相功绩的肯定,虽然没有立即获得荣耀和奖赏,但其目标是恢复中原的和平与繁荣。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丞相高尚品质的赞赏,以及对其最终实现国家统一和安定的坚定信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丞相归朝过程中的细节描绘,展现了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和人民安宁的深切期盼。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