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平皋垄低,秋深云雨晦。
牧人荷蓑笠,匍伏在牛背。
稚牛先跳逸,两牛追不及。
安得青天出白日,重来缓驱莫相失。
山平皋垄低,秋深云雨晦。
牧人荷蓑笠,匍伏在牛背。
稚牛先跳逸,两牛追不及。
安得青天出白日,重来缓驱莫相失。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牧牛的生动图景。开篇“山平皋垄低,秋深云雨晦”两句,营造出一片宁静而又略带萧瑟的自然氛围。山势平缓,丘陵起伏不定,秋意浓重,而天气却蒙蒙胧胧,由此可见诗人对景物描写的细腻。
接下来的“牧人荷蓑笠,匍伏在牛背”两句,则将视角转移到牧人身上。牧人顶着草笠,以避风雨,而他匍匐于牛背上,这不仅展示了牧人的勤劳,也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稚牛先跳逸,两牛追不及”这两句,生动地捕捉到了牛群间活泼可爱的一幕。年幼的牛先行逃逸,而成年的牛则在后追赶,但却追之不及,这些细节描写增添了诗中的生命力和动感。
最后,“安得青天出白日,重来缓驱莫相失”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视与留恋。希望能在晴朗的天气中再次慢慢地赶牛,不让这份平和的生活片段消逝无踪。
整首诗通过对山、云雨、牧人和牛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深刻观察与情感寄托,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对于平静生活状态的向往。
阁在青围翠绕中,何时我辈略搘筇?
亦闻佳处无多子,只有千峰与万峰。
山房牙签三万轴,六丁下取归群玉。
空余坡老枯木枝,雪骨霜筋插云屋。
楞伽老僧怀两贤,作堂要与祠千年。
只供清风荐明月,不用秋菊兼寒泉。
江西社里曾常伯,李家玉润苏家客。
并遣巫阳招取来,分坐庐山泉上石。
一代名臣张右丞,玉山头作紫霄亭。
如今再得戴安道,拈出旧时山色青。
不栽繁杏试晴红,不种垂杨拂暖茸。
堂下生涯无一物,月中修竹雪中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