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是餐霞客,谁能饮浊流。
高标虽自许,清操本无求。
螳臂寻声至,童竿逐响投。
因风还送籁,缄口愧忠谋。
生是餐霞客,谁能饮浊流。
高标虽自许,清操本无求。
螳臂寻声至,童竿逐响投。
因风还送籁,缄口愧忠谋。
这首清代诗人李元直的《台湾闻蝉》描绘了一位超凡脱俗的隐士形象。"生是餐霞客",诗人以餐霞客自比,暗示其追求仙道,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态度。"谁能饮浊流"进一步强调了他对污浊世俗的远离,宁愿保持高洁情操。
"高标虽自许,清操本无求",表达了诗人的自我期许和坚守,他虽然自视甚高,但并非出于虚荣,而是出于对清白节操的执着追求,这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满足。
"螳臂寻声至,童竿逐响投"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出蝉鸣的吸引力,诗人像小孩子般用竹竿捕捉蝉声,展现了对自然的亲近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因风还送籁,缄口愧忠谋",蝉声随风而来,诗人倾听之余,感到自己的静默似乎无法与蝉的自由自在相比,内心生出一丝惭愧,觉得自己在应对世事时或许缺乏蝉般的坦诚与直率。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性较强,借蝉鸣表达诗人超然物外、坚守清操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世界的微妙反思。
江南梅事已吹残,想见岭南青作团。
邂逅诗成肯相寄,惮惮驿使入长安。
掘我窗前筍,与君充煮煨。
槎牙勿多弃,聊用敌崔嵬。
禅月台边草树苍,下临溪流碧泱泱。
君卜居之岁且长,径路不忍夷其荒。
我时巾幅上君堂,劳君煮茶炷炉香。
与谈世故如有亡,掉头诵诗声绕梁。
别来书劄阙寄将,忽然贻我细作行。
似言欲从怀玉旁,迤逦远趣金华装。
金华尚书汉豫章,招礼孺子固所当。
出处有道君素详,此行甚重无或伤。
况君袖手久退藏,九十半百胡可忘。
傥谒地主询吾乡,为致登临忆侍郎。
未历番君国,先乘汭口船。
春波元甚驶,顺水岂劳牵。
我去殆同适,公行真若仙。
壶头虽不远,不见马文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