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归欤浩浩歌,世间无地不风波。
人从贫贱识者少,事向艰难省处多。
紫塞将军秋佩印,玉堂学士夜鸣珂。
太平宰相不收拾,老死山林无奈何。
一曲归欤浩浩歌,世间无地不风波。
人从贫贱识者少,事向艰难省处多。
紫塞将军秋佩印,玉堂学士夜鸣珂。
太平宰相不收拾,老死山林无奈何。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刘过的作品,名为《辞周益公》。从内容来看,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离别的感慨以及对世事的深刻洞察。
"一曲归欤浩浩歌,世间无地不风波。"
这一句通过“一曲”开篇,引出了“浩浩歌”,展现了一种豪放的情怀。“归欤”则暗示了离别之情,而“世间无地不风波”则是诗人对世界的感慨,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变动和挑战。
"人从贫贱识者少,事向艰难省处多。"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社会观察,人们往往对那些地位低微的人缺乏了解,而面对困难时,能够深思熟虑、审慎处理的场合却很多。
"紫塞将军秋佩印,玉堂学士夜鸣珂。"
这里通过具体的细节描绘出了两种人物形象。一是“紫塞将军”,其佩戴的宝印在秋天显得更加庄重;二是“玉堂学士”,其夜间鸣响的珂贝展现了学者深夜不息的治学景象。这两句诗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华,通过对比鲜明地描绘出两个不同阶层人物的生活场景。
"太平宰相不收拾,老死山林无奈何。"
最后这两句则是诗人自身的情感抒发,对于那些功成名就的人物,即使是宰相,也有无法收拾的遗憾。而“老死山林”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晚年命运的无奈和接受。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朋友离别、世事变迁以及个人的命运感慨,展现了一种深沉的情怀和对生活多面性的认识。
盱母城南隐居者,一生耕凿盱南野。
何年移入明山来,筑楼山颠云在下。
环山小坞三十六,中有清池荫桑竹。
日高坞口烟雾消,稍见行人出深谷。
池头古井穿石空,绝底暗与江流通。
井中鲤鱼长尺半,人不敢取疑蛟龙。
隐居何人曾子白,谁其从者胥生式。
先生喜与山为徒,意不在仙在楼居。
胥也来读山中书。
溪翁野老时时一相过,有筐盛蕨兮有酒盛壶。
兴酣题诗满青壁,墨痕入石青模糊。
华盖浮丘,石门麻姑,邻峰丘壑可游衍,山中之乐足以遄吾躯。
生今掉头不肯住,京尘茫茫岁云暮。
岂知卬亦爱山人,未办山赀得归去。
曾先生,几时把袂明山行,洒扫楼上听松声。
黄精饱啖一千日,飞上丹梯朝玉京。
《重赋明山歌送胥式有仪还武昌》【元·张翥】盱母城南隐居者,一生耕凿盱南野。何年移入明山来,筑楼山颠云在下。环山小坞三十六,中有清池荫桑竹。日高坞口烟雾消,稍见行人出深谷。池头古井穿石空,绝底暗与江流通。井中鲤鱼长尺半,人不敢取疑蛟龙。隐居何人曾子白,谁其从者胥生式。先生喜与山为徒,意不在仙在楼居。胥也来读山中书。溪翁野老时时一相过,有筐盛蕨兮有酒盛壶。兴酣题诗满青壁,墨痕入石青模糊。华盖浮丘,石门麻姑,邻峰丘壑可游衍,山中之乐足以遄吾躯。生今掉头不肯住,京尘茫茫岁云暮。岂知卬亦爱山人,未办山赀得归去。曾先生,几时把袂明山行,洒扫楼上听松声。黄精饱啖一千日,飞上丹梯朝玉京。
https://shici.929r.com/shici/SBBklc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