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娥孤回海天青。花事渐消停。
午阴带暑消残夜,南楼外、梧叶初零。
说甚浮瓜沉李,清宵灯火荧荧。薄凉曾到短长亭。
烟柳伴伶仃。湘云尽日无心卷,都分付、归燕流萤。
白纻声声吹也,故人知否同听。
素娥孤回海天青。花事渐消停。
午阴带暑消残夜,南楼外、梧叶初零。
说甚浮瓜沉李,清宵灯火荧荧。薄凉曾到短长亭。
烟柳伴伶仃。湘云尽日无心卷,都分付、归燕流萤。
白纻声声吹也,故人知否同听。
这首《风入松·立秋》由清代词人石洢所作,描绘了立秋时节的景象与情感。
开篇“素娥孤回海天青”,以月神嫦娥的形象,勾勒出秋夜的宁静与辽阔,海天一色,一片清冷之感。接着“花事渐消停”,点明季节更替,花开花落,自然界的循环往复,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午阴带暑消残夜,南楼外、梧叶初零”两句,细腻地描绘了夏日余热在午后的消散,以及秋风吹过,梧桐叶开始飘零的景象,既展现了季节变换的微妙,也蕴含着淡淡的哀愁。
“说甚浮瓜沉李,清宵灯火荧荧”则将夏日的清凉消遣与夜晚的灯火相对比,通过“浮瓜沉李”的典故,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同时“清宵灯火荧荧”又暗示了孤独与寂寞。
“薄凉曾到短长亭。烟柳伴伶仃”中,“短长亭”是古代道路旁供行人休息的亭子,此处借指旅途中的短暂停留,与“烟柳伴伶仃”形成对比,烟柳虽美,却无人欣赏,凸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落寞。
“湘云尽日无心卷,都分付、归燕流萤”描绘了一整天的云彩无心翻卷,仿佛是天空在为归燕和流萤让路,赋予了自然现象以情感色彩,进一步渲染了词人的孤独与对自由的向往。
最后“白纻声声吹也,故人知否同听”以音乐作为结尾,白纻是一种古代的丝织品,这里借指音乐,词人似乎在倾听远方的音乐,期盼着与老友共享这份美好,但又担心对方是否能理解自己的心情,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与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立秋时节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过往时光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词人复杂而深邃的情感世界,既有对自然美的赞叹,也有对人生孤独与寂寞的深刻体悟。
美人脉脉临风倚,阑干夕阳如诉。
叶病成红,花啼有泪,总是者般凄楚。谁教延伫。
但蹙损双蛾,蕴愁难吐。
湿透罗巾,抱琴背立甚情绪。伤心料他无数。
道沧桑影事,侬能记取。
故国残灰,芜城宿草,旧梦重重尔许。知音未遇。
便弹向空山,寂无人处。死尽南风,一声声更苦。
轻飔飏桂楫。岸曲杨花飘乱雪。人去夕阳万叠。
怅物候顿惊,离愁空结。临箫倦咽。倚阑催遍啼鴂。
佳期杳,玉京旧约,髣髴梦魂接。箫屑。暮云低合。
更满地、江湖阻绝。兰成身世漫说。
十稔狂名,几许华发。唾壶敲尽缺。
向醉里、乾坤傲兀。清吟懒,孤怀还共,浩荡远鸥没。
楼外沧波,纵目断、多少素澜。
偏惊见、梦中图画,还识青山。
玉镜慵窥明月靥,吴霜羞带簇花冠。
试凤箫、沉醉注红妆,携翠环。长阑倚,天际看。
浪无尽,锁东南。对落霞孤鹜,逐景情关。
乞借巫云安我隐,莫嫌春雨把人瞒。
伫五湖、鸥鹭两忘机,烟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