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当年雨后,门前冠盖客,一何多。
银烛西窗萤火乱,听枯荷。直到睛时方去,湿鸣珂。
今日雨声犹昨。萧条三径里,有谁过。
料得故人无疾病,却因何。只把天公埋怨,太滂沱。
曾记当年雨后,门前冠盖客,一何多。
银烛西窗萤火乱,听枯荷。直到睛时方去,湿鸣珂。
今日雨声犹昨。萧条三径里,有谁过。
料得故人无疾病,却因何。只把天公埋怨,太滂沱。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身处金陵雨中的心境与感慨。首句“曾记当年雨后”,以回忆的方式拉开序幕,引出往昔与眼前景象的对比。接着,“门前冠盖客,一何多”描绘了雨后门庭若市的热闹场景,与下文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今非昔比。
“银烛西窗萤火乱,听枯荷”两句,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凄凉的氛围。烛光、萤火虫和枯萎的荷叶,共同构成了一幅雨夜的凄美画面,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落寞。
“直到睛时方去,湿鸣珂”则进一步展现了雨后的景象,虽然雨停了,但地面仍湿漉漉的,仿佛还在回响着雨水的滴答声。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也暗喻了诗人内心的思绪难以平复。
“今日雨声犹昨。萧条三径里,有谁过”三句,将时间与空间交织在一起,强调了环境的冷清与孤寂。雨声依旧,但无人来访,凸显了诗人内心的空虚与寂寞。
最后,“料得故人无疾病,却因何。只把天公埋怨,太滂沱。”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以及对自然现象的无奈与不满。他想象着故人健康无恙,却不知为何无法相见,只能将怨气发泄在“天公”身上,责怪其雨下的太过频繁。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与生活变化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现实孤独与寂寞的感慨,以及对不可控命运的无奈与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