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色寒惟破面藤,寄情显裕一孤僧。
花天捧日朝分供,山鬼呼风夜扑灯。
何日庵居同兀兀,羡君身外只腾腾。
是非不到争多少,前寺经山只一层。
坏色寒惟破面藤,寄情显裕一孤僧。
花天捧日朝分供,山鬼呼风夜扑灯。
何日庵居同兀兀,羡君身外只腾腾。
是非不到争多少,前寺经山只一层。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侣孤独修行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僧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情形,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世俗纷争的超然态度。
“坏色寒惟破面藤”一句,运用了“坏色”来形容环境之荒凉,以及“破面藤”的细节描写,使人感受到一种萧瑟、寂寞的氛围。紧接着,“寄情显裕一孤僧”则直接点出了诗中的主体——一位名叫显裕的孤独僧侣,通过“寄情”二字,更添了一份感慨。
“花天捧日朝分供,山鬼呼风夜扑灯”两句,则是对时间流转与自然万象的生动描绘。白昼之中,花开天地间,如同献祭;而夜幕降临时,山间鬼物呼唤着狂风,点亮那些隐秘的光明,这些意象既神秘又富有诗意。
“何日庵居同兀兀”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僧侣平和生活状态的向往,而“羡君身外只腾腾”则显露出对僧人的超脱境界的赞赏与羡慕。这些词语都透露着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
最后,“是非不到争多少,前寺经山只一层”两句,则是诗人对于世间纷争的看淡态度。“是非不到争多少”,意味着对那些无谓争执持有超然之心;“前寺经山只一层”,则是在空间上将这些世俗烦恼与自己隔离开来,保持内心的清净。
整首诗通过对僧侣生活的描绘,以及对自然界和时间流转的细腻刻画,传达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
三毬辊动错流传,大用何曾得现前。
千五百僧无顿放,累人走得脚皮穿。
大限九旬,小限七日。粗中有细,细中有密。
密密无间,纤尘不立。正恁么时,银山铁壁。
进则无门,退之则失。
如堕万丈深坑,四面悬崖荆棘。
切须猛烈英雄,直要翻身跳出。
若还一念迟疑,佛亦救你不得。
此是最上玄门,普请大家著力。
山僧虽则不管閒非,越例与诸人通个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