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灯清坐欲三更,月到疏棂胧松明。
除了当栏松上鹊,无人听得读书声。
一灯清坐欲三更,月到疏棂胧松明。
除了当栏松上鹊,无人听得读书声。
这是一首描绘夜晚独自研读的宁静场景。诗人坐在一盏清幽的灯光下,时间已接近三更(古代以每夜分为五更计算时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晚上9点到11点)。月光透过稀疏的窗棂和松树,营造出一种朦胧而静谧的氛围。
除了偶尔停息在栏杆上的鹊外,四周没有其他声响。诗人仿佛是在强调这种独自时刻的宁静与集中,即使是读书的声音,也只有自己能听见。这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性,还反映出一个追求内心世界、享受孤独的学者形象。
通过这短暂的四句,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尘嚣、专注于个人精神世界的生活态度。这种对宁静与阅读的向往,是中国古代文人常有的情操表达,也是他们精神寄托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