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前茅屋歌,谁其继者茅斋铭。
杜陵忧世何其切,鹤山观物何其精。
两诗妙处均不朽,吾能合异融其真。
绮栊雕宇贮豪士,此岂有意矜吾民。
从来大庇天下手,乃在茅栋茨檐人。
请君观铭验吾德,复来歌义充吾仁。
庶几体用归一贯,二老可作当欣欣。
三百年前茅屋歌,谁其继者茅斋铭。
杜陵忧世何其切,鹤山观物何其精。
两诗妙处均不朽,吾能合异融其真。
绮栊雕宇贮豪士,此岂有意矜吾民。
从来大庇天下手,乃在茅栋茨檐人。
请君观铭验吾德,复来歌义充吾仁。
庶几体用归一贯,二老可作当欣欣。
这首宋代诗人高斯得的《题赵致道茅斋》诗,通过对三百年前茅屋歌的追溯和对赵致道茅斋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关怀与自然观察的深刻洞察。首句“三百年前茅屋歌”开启历史的回溯,暗示了茅屋文化的历史传承;“谁其继者茅斋铭”则引出赵致道及其作品,期待后人能继承并发扬这种精神。
诗人接着将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与赵致道的精细观察相提并论,赞扬他们诗歌中的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两诗妙处均不朽”表达了对前贤成就的敬仰,也寄寓了对赵致道茅斋铭的期许。诗人认为,真正的豪杰并非居住华屋,而是能以茅屋为家,关心民生疾苦,“绮栊雕宇贮豪士,此岂有意矜吾民”,揭示了高尚品格的内涵。
最后,诗人强调“从来大庇天下手,乃在茅栋茨檐人”,表达出对公正与仁爱的追求,希望读者通过茅斋铭来检验自己的品德,并以诗歌传播仁爱之道。结尾“庶几体用归一贯,二老可作当欣欣”寄寓了诗人对茅斋铭与诗歌合一的理想,以及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赞美了赵致道的茅斋,更寓含了诗人对社会责任和人文精神的深沉思考,体现了宋代理学与文学的交融。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