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龙石名,今觅龙山路。
泛江循近洲,即陆入遥树。
离离列綵岩,泫泫濯甘露。
歘见雨徵峰,高出云飞处。
好山殊未历,游子已多趣。
寻幽虽欲行,爱境不能去。
庶凭物外踪,稍息尘中虑。
佛庐既崇旷,云阁复高据。
登临当雨馀,眺望属秋暮。
意同疏木寒,兴逐惊乌翥。
苍苍暝色起,杳杳晚钟度。
耽玩乐地幽,趋事嫌迹遽。
为谢林下人,行当重游寓。
昔闻龙石名,今觅龙山路。
泛江循近洲,即陆入遥树。
离离列綵岩,泫泫濯甘露。
歘见雨徵峰,高出云飞处。
好山殊未历,游子已多趣。
寻幽虽欲行,爱境不能去。
庶凭物外踪,稍息尘中虑。
佛庐既崇旷,云阁复高据。
登临当雨馀,眺望属秋暮。
意同疏木寒,兴逐惊乌翥。
苍苍暝色起,杳杳晚钟度。
耽玩乐地幽,趋事嫌迹遽。
为谢林下人,行当重游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戴良游历龙山的所见所感。首联以"昔闻"和"今觅"引出对龙山的向往与探寻,接着通过"泛江"和"入遥树"展现了沿途的景色变化,从水路到陆路,由近及远。诗人细致描绘了龙山的岩彩斑斓,如泣如诉的甘露,以及雨后高峰耸立的景象。
在游览过程中,诗人表达了对美景的深深喜爱,"好山殊未历,游子已多趣",流露出对未知山水的探索欲望。然而,他更愿意在此地停留,享受宁静的环境,暂时忘却尘世烦恼。龙山的佛庐和云阁又增添了超凡脱俗的气息,诗人选择在雨后和秋暮时分登临,感受自然与宁静。
诗中"意同疏木寒,兴逐惊乌翥"运用了生动的意象,表达心境的清冷与鸟儿振翅的动态,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富有生机的氛围。随着天色渐暗,晚钟悠扬,诗人沉浸在这幽静之地,不愿离去。最后,他向山下的隐士告别,承诺将来会再次来访。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龙山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