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篁一径曲通桥,直上危亭十里遥。
但觉群生俱頫首,不知身已在云霄。
松篁一径曲通桥,直上危亭十里遥。
但觉群生俱頫首,不知身已在云霄。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壮丽的山间景致,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首句“松篁一径曲通桥”,以“松”和“篁”(竹子)作为主要意象,描绘出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穿过茂密的竹林,直至一座小桥,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这里的“曲通桥”不仅勾勒出路径的形态,也暗示了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次句“直上危亭十里遥”,将视角从地面提升至高处,描述了一座位于远处的危亭。这里使用“危亭”一词,既突出了亭子的高耸,也暗含了攀登过程中的挑战与艰辛,同时预示着即将展开的壮丽景色。
接着,“但觉群生俱頫首”,这一句转而从视觉角度出发,描绘了站在亭上所见的景象。群山、树木、万物仿佛都低下了头,似乎在向眼前的壮丽景色致敬。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对作者自身位置的自豪感的体现,暗示了站在高处俯瞰世界的独特体验。
最后,“不知身已在云霄”,直接表达了站在亭上的作者对于自身位置的感慨。这句话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亭子之高,更蕴含了对自由、超脱世俗束缚的向往。站在如此高处,仿佛能与天空相接,体验到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豁然开朗。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敬畏,以及站在高处所获得的内心满足与自由感。
卧闻万里天声动,赫赫玄威孰操纵。
撼岸潮头涌怒涛,却疑汉楚睢阳閧。
翻盆暴雨夜漫漫,浲水千丈迷桑田。
黑风捲地蛟龙斗,乱云披靡相牵连。
扬沙拔木木欲折,霆击山摧群芳歇。
胡商倚舶揽惊魂,濒危始悔谋生拙。
射潮安得万弩强,力能倒海如鞭羊。
中流安得撑底柱,屹立东障波澜狂。
天地何心民何罪,田园荒落留逋税。
干戈旱潦苦相仍,十室九空叹贫悴。
谁能飞身云汉长,坐扫重阴天帝旁。
挽起扶桑回赤日,深山穷谷歌朝阳。
汝去今何方,千山万山回故乡。
汝来昔何日,西风北风起京邑。
西风北风扫胡尘,千山万山战后人。
人生踪迹讵有定,暮行百越朝三秦。
秦越区区那足齿,羡君意气倾千里。
我家况与君家邻,清梦随君渡潮水。
赠君亦有绿绮琴,听君一曲愁人心。
别来拂拭虚窗下,琤琤犹作龙唇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