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意况大聪,不语修道有功。
亦无二边不著,亦复不住太空。
众生不解执有,只为心里不通。
迷人已南作北,又亦不辨西东。
念个痴人学道,终日竟夜匆匆。
只都小儿无智,何异世谛盲聋。
你今意况大聪,不语修道有功。
亦无二边不著,亦复不住太空。
众生不解执有,只为心里不通。
迷人已南作北,又亦不辨西东。
念个痴人学道,终日竟夜匆匆。
只都小儿无智,何异世谛盲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梵志的作品《回波乐》中的第三十一首。王梵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探讨了人生的智慧与迷惑,以及修行的真谛。
诗中首先提到“你今意况大聪”,指出某人的智慧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不再需要言语来表达,因为他的内心已经洞悉了修行的奥义。接着,“不语修道有功”强调了沉默的力量,真正的修行并不在于言辞,而在于内心的领悟和实践。
“亦无二边不著,亦复不住太空”则进一步阐述了修行的境界,即不执着于对立的两端,也不沉溺于空无一物的状态,而是找到了平衡点,既不被外在世界所束缚,也不陷入自我中心的迷障。
“众生不解执有,只为心里不通”揭示了人们之所以陷入执着,是因为内心的不通透,无法理解万物的本质,从而陷入了对物质世界的过度追求。
“迷人已南作北,又亦不辨西东”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认知上的混乱,比喻那些迷失方向的人,即使在正确的道路上也可能会走错方向,无法分辨正确的道路。
“念个痴人学道,终日竟夜匆匆”讽刺了那些盲目追求修行的人,他们虽然勤奋努力,但可能只是在错误的方向上忙碌,没有真正理解修行的真谛。
最后,“只都小儿无智,何异世谛盲聋”表达了对无知者的同情与无奈,认为他们如同生活在无知的世界中,无法理解生活的真谛,就像盲人和聋子一样,无法感知世界的美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生智慧、修行的真谛以及认知的局限性,提醒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陷入盲目和误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