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回波乐·其三十一》
《回波乐·其三十一》全文
唐 / 王梵志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你今意况大聪,不语修道有功。

亦无二边不著,亦复不住太空。

众生不解执有,只为心里不通。

迷人已南作北,又亦不辨西东。

念个痴人学道,终日竟夜匆匆。

只都小儿无智,何异世谛盲聋。

(0)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梵志的作品《回波乐》中的第三十一首。王梵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探讨了人生的智慧与迷惑,以及修行的真谛。

诗中首先提到“你今意况大聪”,指出某人的智慧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不再需要言语来表达,因为他的内心已经洞悉了修行的奥义。接着,“不语修道有功”强调了沉默的力量,真正的修行并不在于言辞,而在于内心的领悟和实践。

“亦无二边不著,亦复不住太空”则进一步阐述了修行的境界,即不执着于对立的两端,也不沉溺于空无一物的状态,而是找到了平衡点,既不被外在世界所束缚,也不陷入自我中心的迷障。

“众生不解执有,只为心里不通”揭示了人们之所以陷入执着,是因为内心的不通透,无法理解万物的本质,从而陷入了对物质世界的过度追求。

“迷人已南作北,又亦不辨西东”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认知上的混乱,比喻那些迷失方向的人,即使在正确的道路上也可能会走错方向,无法分辨正确的道路。

“念个痴人学道,终日竟夜匆匆”讽刺了那些盲目追求修行的人,他们虽然勤奋努力,但可能只是在错误的方向上忙碌,没有真正理解修行的真谛。

最后,“只都小儿无智,何异世谛盲聋”表达了对无知者的同情与无奈,认为他们如同生活在无知的世界中,无法理解生活的真谛,就像盲人和聋子一样,无法感知世界的美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生智慧、修行的真谛以及认知的局限性,提醒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陷入盲目和误解之中。

作者介绍
王梵志

王梵志
朝代:唐   籍贯:卫州黎阳

王梵志[唐](隋末至唐初年间前后在世),唐初白话诗僧,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原名梵天,生卒年、字、号生平、家世均不详,隋炀帝杨广至唐高宗李治年间前后在世。诗歌以说理议论为主,多据佛理教义以劝诫世人行善止恶,对世态人情多讽刺和揶揄,对社会问题间或涉及。多数作品思想消极,格调不高。语言浅近,通俗幽默,常寓生活哲理于嘲谐戏谑之间。艺术上比较粗糙,但对认识初唐社会和研究白话诗的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答艾庐弟·其一

落笔加弯射兕弓,抹他坡老与涪翁。

贫家几处添诗料,红雨吹残一桁风。

(0)

偶成

辞家寒食正萧萧,芳草王孙归路遥。

海雨山云盈卧阁,愁思苦酒压春宵。

频年客计惟弹铗,近日乡心只问潮。

不少尘门妻子在,谁将词赋换渔樵。

(0)

三月三日自銮江晚次邗江有怀程午桥同年

久厌驱驰客路遥,征衫脱去又吴舠。

茱萸湾见初三月,杨柳风移廿四桥。

为忆筱园人淡荡,可宜花雨梦飘萧。

蓬门好共关春住,莫放春心怅寂寥。

(0)

周郝元鹤信江二丈访孙山人

愧此尘中人,来访山中客。

相见了无言,笑指春山色。

(0)

望金山

乾坤放眼昔登临,坐阅东流赴海深。

千古江山风月我,百年身世去来今。

波涛卷尽英雄恨,樯橹摧残老病心。

输与住庵元长老,妙高台上听潮音。

(0)

医巫闾山

菅平巨镇势巃嵷,古柏萧森万壑风。

海雾苍茫连冀北,云峰盘折控辽东。

冰凝龙涧飞泉冷,香散桃花古洞空。

迟我来游千百载,巉岩依旧气沈雄。

(0)
诗词分类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诗人
蔡戡 方献夫 陈棣 杨杰 王祎 徐树铮 张宪 释子淳 周巽 祝廷华 唐桂芳 吴琏 蒲寿宬 李寄 张九成 阳枋 陈淳 杨芳灿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