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叶坠碧天开,落落閒情秋夜回。
风送泉声出谷去,月将寒色近帘来。
右军池上钟初歇,扬子江头雁已哀。
瘴海别峰霜冷处,一时回首妙高台。
梧桐叶坠碧天开,落落閒情秋夜回。
风送泉声出谷去,月将寒色近帘来。
右军池上钟初歇,扬子江头雁已哀。
瘴海别峰霜冷处,一时回首妙高台。
此诗描绘了一幅秋夜静谧之景,以梧桐落叶为引,渲染出一种深沉而闲适的情感氛围。首句“梧桐叶坠碧天开”,以梧桐叶的飘落,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更迭与生命的循环。接着,“落落闲情秋夜回”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悠闲,与外界的秋夜景象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意境。
“风送泉声出谷去,月将寒色近帘来”两句,通过风声与泉水的流动,以及月光的洒落,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动态感和层次感。风声与泉水的交织,仿佛在诉说着自然界的秘密,而月光的渐近,则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清凉的气息。
“右军池上钟初歇,扬子江头雁已哀”两句,运用了历史人物王羲之(右军)与地点的结合,以及对大雁哀鸣的描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替。王羲之池上的钟声初歇,意味着一天的结束,而大雁的哀鸣,则预示着迁徙的开始,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最后,“瘴海别峰霜冷处,一时回首妙高台”两句,将目光转向远方,描绘了一片寒冷的景象,与之前的温暖与宁静形成了对比。这里的“妙高台”可能指的是一个高处的观景点,诗人在这里回首过去,或许是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也可能是对未来的一种期待。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时间、情感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