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暑展桃笙。五尺琉璃石上横。
问到睡乡才入境,心惊。度枕松风恰一声。
倦耳付深扃。莫使松风唤得醒。
分付童儿闻剥啄,休听。也向槐安国里行。
消暑展桃笙。五尺琉璃石上横。
问到睡乡才入境,心惊。度枕松风恰一声。
倦耳付深扃。莫使松风唤得醒。
分付童儿闻剥啄,休听。也向槐安国里行。
这首《南乡子·夏午觅睡》由清代诗人陈世祥所作,描绘了夏日午后寻求片刻宁静与睡眠的情景。词中运用细腻的笔触,将夏日午后的静谧与内心的渴望生动地展现出来。
“消暑展桃笙”,开篇即点明了夏日消暑的主题,桃笙是古代一种用于纳凉的竹席,通过展开桃笙来消暑解热,营造出一种清凉舒爽的氛围。
“五尺琉璃石上横”,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清雅,五尺长的琉璃石横置在地面上,琉璃的材质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增添了几分华贵与神秘感。
“问到睡乡才入境,心惊”,这里巧妙地运用了梦境的意象,将寻找睡眠的过程比喻为进入梦乡,而“心惊”则可能是对即将失去清醒状态的轻微担忧或期待。
“度枕松风恰一声”,描述了在枕头上感受到的松林间微风吹拂的声音,这声音恰到好处,既不喧闹也不沉寂,正好符合寻求宁静的心境。
“倦耳付深扃”,倦怠的耳朵被深深地关闭起来,意味着彻底放下了外界的纷扰,进入了完全的静默之中。
“莫使松风唤得醒”,表达了对松风的尊重和对宁静的珍惜,希望外界的声音不要打扰这份难得的宁静。
“分付童儿闻剥啄,休听”,吩咐童仆听到敲门声时不要打扰,体现了对内心宁静的维护和对外界干扰的排斥。
“也向槐安国里行”,最后以一个典故结束,暗示在寻求睡眠的过程中,仿佛进入了梦境般的槐安国,这是一种对短暂休息后精神恢复的乐观期待。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夏日午后的宁静与内心的渴望,以及对短暂休息的珍视与向往,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亭亭艳秀,纵托根垓下,飘零谁主。
记否当年亡国恨,绝似低鬟不语。
岂恋残春,况逢啼鴂,凄断黄昏雨。
繁华幻境,何妨开近环堵。
休说倾国倾城,青青坟上,只许明妃伍。
多少红颜都是梦,谁吊纷纷黄土。
一代贞魂,千秋薄命,仍向风前舞。
汉宫何在,此花终是属楚。
上上甘泉山,邂逅逢使君。
邀与酌甘泉,意气香袭人。
云生浙水深,家住芝山南。
君子秉明德,馨香发幽岑。
幽岑以韬光,明德在离方。
氤氲塞宇宙,烨熠何皇皇。
一年昔三秀,五百昌期缪。
阔哉何寥寥,绝无而仅有。
灵根入厚地,孤光映穹昊。
藏心美灵根,疾徐应心手。
心手皆自然,忘助一无作。
问何为灵根,此根何处讨。
项王祠枕长河水,拔山气沸惊涛起。
阴森白昼啼鼪鼯,萧瑟西风黯菰米。
座傍乌骓伏不鸣,馀怒犹欲乘云腾。
想象悲歌出垓下,可怜遗恨迷阴陵。
英雄坎壈识天意,失路东归亦何济?
万户轻身赠故人,一死何颜见义帝?
往事东流逝不回,雌雄壁垒空尘埃。
君不见下相城头望丰沛,樵歌暮上歌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