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扫居室,既扫尘复生。
性癖颇爱净,去尘心乃清。
居间虽少事,处世岂无营。
弱子在襁褓,几时堪使令。
蹉跎叹光景,困守限户庭。
非无四方志,边隅未休兵。
遥闻官军出,尽毁徐州城。
朱门与碧牖,回首成榛荆。
江淮及闽越,寇盗之所经。
人民苟全活,奔走不得宁。
眷兹蓬庐下,栖迟聊慰情。
但当勤洒扫,读书饱藜羹。
万事委天运,何必求荣名。
日日扫居室,既扫尘复生。
性癖颇爱净,去尘心乃清。
居间虽少事,处世岂无营。
弱子在襁褓,几时堪使令。
蹉跎叹光景,困守限户庭。
非无四方志,边隅未休兵。
遥闻官军出,尽毁徐州城。
朱门与碧牖,回首成榛荆。
江淮及闽越,寇盗之所经。
人民苟全活,奔走不得宁。
眷兹蓬庐下,栖迟聊慰情。
但当勤洒扫,读书饱藜羹。
万事委天运,何必求荣名。
这首诗名为《扫室》,是元代诗人陈高的作品。诗中描绘了诗人日常生活的场景,通过扫除居室尘埃的行动,表达了对清净生活的追求和对家庭责任的承担。
首句“日日扫居室,既扫尘复生”,点明了诗人每日清扫居室的情景,尽管努力清除灰尘,但生活中的琐碎事物又会带来新的杂乱,暗示了生活的不易和持续的努力。接着,“性癖颇爱净,去尘心乃清”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清洁环境的喜爱,以及通过扫除尘埃达到心灵纯净的愿望。
“居间虽少事,处世岂无营”两句转折,指出虽然家中事务不多,但在社会上仍有许多忙碌和忧虑。“弱子在襁褓,几时堪使令”则表达了对年幼子女成长的期待和担忧,希望他们能早日学会自理。
“蹉跎叹光景,困守限户庭”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家庭生活的局限感。“非无四方志,边隅未休兵”表明诗人内心仍有远大的志向,但现实却让他无法实现,边境仍未安宁。
“遥闻官军出,尽毁徐州城”描述了战乱的景象,表达了对战争破坏的痛心。“朱门与碧牖,回首成榛荆”形象地描绘了昔日繁华之地如今荒芜的景象。“江淮及闽越,寇盗之所经”进一步说明了战乱波及广泛,民不聊生。“人民苟全活,奔走不得宁”揭示了百姓为了生存而四处奔波,不得安宁的悲惨境遇。
最后,“眷兹蓬庐下,栖迟聊慰情”表达了诗人对简陋居所的依恋,寻求心灵的慰藉。“但当勤洒扫,读书饱藜羹”鼓励自己保持勤劳的生活态度,通过读书来充实精神世界。“万事委天运,何必求荣名”则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态度,认为一切顺其自然,不必过分追求虚名。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个人生活的细腻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家庭、人生、社会的多维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