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了不寒,春山恰如沐。
肩舆冲烟丝,云壑度几曲。
岩楼号半天,每到延清瞩。
雨景得始遇,秀润罨林麓。
远甸耕湿土,何人叱牛犊。
布帐开细沟,何人课童仆。
云罩祗闻钟,山僧却眠熟。
细雨了不寒,春山恰如沐。
肩舆冲烟丝,云壑度几曲。
岩楼号半天,每到延清瞩。
雨景得始遇,秀润罨林麓。
远甸耕湿土,何人叱牛犊。
布帐开细沟,何人课童仆。
云罩祗闻钟,山僧却眠熟。
这首诗描绘了雨中登山的情景,充满了自然之美与宁静之感。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后春山的清新与生机。
首句“细雨了不寒”,点明了天气虽有细雨,但并不寒冷,营造了一种温和舒适的氛围。接着,“春山恰如沐”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春雨滋润后的山色,仿佛刚刚沐浴过一般,焕发出勃勃生机。
“肩舆冲烟丝,云壑度几曲”描述了登山的过程,乘着轻便的轿子穿行在烟雾缭绕的山谷间,蜿蜒曲折的小径通向远方。这里运用了动态的描写,使画面更加生动。
“岩楼号半天,每到延清瞩”则描绘了到达山顶时的景象,岩楼矗立于半空之中,每一次登高都能让人视野开阔,心旷神怡。
“雨景得始遇,秀润罨林麓”进一步强调了雨后景色的美丽,湿润的空气和秀美的山林相互映衬,使得整个山麓都显得格外清新。
“远甸耕湿土,何人叱牛犊”通过农耕场景的描写,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远处的田野上,耕作的人们或许正在忙碌,但诗人的目光并未停留于此,而是继续向前。
“布帐开细沟,何人课童仆”则将视线转向了更细微的生活场景,布满细沟的田间,有人在指导孩子们劳作,教育与劳动并重,体现了对生活的尊重与热爱。
最后,“云罩祗闻钟,山僧却眠熟”以云雾中的寺庙钟声,反衬出山中僧侣的宁静生活,与外界的喧嚣形成对比,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整首诗通过对雨中登山所见所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诗意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