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城里谢城中,入曳长裾出佩铜。
燕国金台无别客,陶家柳下有清风。
数踪篆隶书新得,一灶屯蒙火细红。
时说三吴欲归处,绿波洲渚紫蒲丛。
河阳城里谢城中,入曳长裾出佩铜。
燕国金台无别客,陶家柳下有清风。
数踪篆隶书新得,一灶屯蒙火细红。
时说三吴欲归处,绿波洲渚紫蒲丛。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在外漂泊的心境和对家乡的思念。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寂寞与怀旧之情。
"河阳城里谢城中,入曳长裾出佩铜。" 这两句表明诗人身处一个古老的城池之中,他穿着飘逸的长袍,佩戴着铜制的饰物,这些细节描写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境。
"燕国金台无别客,陶家柳下有清风。" 燕国金台作为历史文化遗迹的象征,再加上“无别客”,显示诗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敬仰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孤独感。陶家柳下清风,则是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寻得一丝心灵的慰藉。
"数踪篆隶书新得,一灶屯蒙火细红。" 这两句写诗人对古籍的珍视和研究,通过篆隶书的学习,诗人似乎在这些古老文字中找到了心灵的依托。同时,一灶之火的细红,则描绘出一种安静而专注的读书氛围。
"时说三吴欲归处,绿波洲渚紫蒲丛。" 三吴指的是古代吴国及其附近地区,这里则是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所在。绿波洲渚、紫蒲丛,则是家乡自然风光的美好写照,表达了诗人迫切想要回到那片熟悉而温暖的土地上的强烈愿望。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遗迹、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怀旧深沉的抒情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