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江陵三梦·其三》
《江陵三梦·其三》全文
唐 / 元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君骨久为土,我心长似灰。

百年何处尽,三夜梦中来。

逝水良已矣,行云安在哉?

坐看朝日出,众鸟双裴回。

(0)
注释
君骨:指逝者的遗骨。
我心:诗人自己的心。
长似灰:形容心情极度消沉,如同死灰。
百年:比喻人的一生。
何处尽:在哪里结束,指生命的终结。
三夜:泛指多个夜晚,表示频繁。
逝水:比喻过去的时间,无法挽回。
良已矣:确实已经这样了,表示无可奈何。
坐看:静坐观看,形容姿态悠闲。
朝日:初升的太阳。
众鸟:多只鸟儿。
双裴回:成对地盘旋,形容鸟儿飞翔的样子。
翻译
你的遗骨早已化为尘土,我的心情却如寒灰般长久沉寂。
人生百年终有尽时,在连续三夜的梦境中你再次出现。
流逝的江水一去不复返,飘动的云朵又在哪里停留?
我坐着静静观看朝阳升起,成群的鸟儿在天空中徘徊。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的《江陵三梦(其三)》。从鉴赏角度来看,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对历史的深切怀念。

"君骨久为土,我心长似灰"两句,直接点出了主题——时间的流逝与个人的哀伤。"君骨"指的是古人或英雄的遗骸,而"我心长似灰"则是诗人内心深处的悲凉,如同积累多年的尘埃。

接着的"百年何处尽,三夜梦中来",表达了时间无情流逝,百年的历史转瞬即逝,而诗人却在短暂的三个夜晚之梦中与往昔重逢,这种对比强烈地凸显了现实与理想、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差距。

"逝水良已矣,行云安在哉?"这两句以自然景象作为比喻,流水和浮动的云朵都是无法捕捉的,它们象征着时间不留恋地前进,而诗人却渴望抓住那不可触摸的历史瞬间。

最后两句"坐看朝日出,众鸟双裴回"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早晨画面,阳光初升,百鸟归巢,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与前文的哀伤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在悲凉中仍寻求着生活的美好和希望。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梦为媒介,通过强烈的情感对比和精巧的意象构建,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时间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作者介绍
元稹

元稹
朝代:唐   字:微之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少时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但是元稹在政治上并不得意,虽然一度官至宰相,却在觊觎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划下被贬往外地。
猜你喜欢

再用韵三首·其一

病僧行脚归来后,万事无心每闭寮。

日射竹窗风叶乱,烟凝香鼎篆纹消。

(0)

再用韵三首·其二

雪里鸥盟元未寒,小舟南浦著渔竿。

眼明似共月千里,衣冷欲迷云一滩。

(0)

和陶学长雪诗

寒侵病骨笑支离,炉拨通红小放围。

风运六花侵几席,云移万杵碎琼玑。

从渠穷巷回车辙,休羡朱门点舞衣。

造物想怜为学苦,分光先许到书帷。

(0)

蚊·其二

青奴良夜偶相依,斑扇团团亦倦挥。

我自蒙头还引睡,渠应皤腹不能飞。

多愁白发三千丈,无分红绡十幅围。

安得西风来一扫,固知么么未胜威。

(0)

挽余丞相·其一

淑气含公鼎,明时预政机。

仲山维补衮,文子不胜衣。

南国恩偏厚,东山志偶违。

一为天下恸,无以我公归。

(0)

秋怀·其一

登楼何处不陈诗,况是秋高木落时。

极目但随归雁远,老怀犹作故乡悲。

毋宁觞咏须前辈,有底功名亦后期。

试问沈郎那得瘦,此心元不慕州麾。

(0)
诗词分类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诗人
李洞 丁谓 姚广孝 沈一贯 李德裕 翁卷 司空曙 李颀 卢仝 唐时升 高士奇 阮阅 查慎行 蔡肇 叶小鸾 陈衍 卢祖皋 杨巨源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