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目所尚明,曾闻冕旒蔽。
谓目弗尚明,重华慎何事。
絜矩有神权,大公具精义。
苟惟察察勤,应有憧憧致。
因临鉴远堂,即景书吾意。
谓目所尚明,曾闻冕旒蔽。
谓目弗尚明,重华慎何事。
絜矩有神权,大公具精义。
苟惟察察勤,应有憧憧致。
因临鉴远堂,即景书吾意。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鉴远堂》。诗中以“鉴远堂”为背景,通过探讨视觉与道德的关系,表达了深邃的哲理思考。
首句“谓目所尚明,曾闻冕旒蔽”,提出一个看似矛盾的观点:人们通常认为眼睛喜欢明亮的事物,但古代帝王的冕旒(头饰)却能遮挡光线,暗示了在追求光明的同时,也需有适当的隐晦和节制。
接着,“谓目弗尚明,重华慎何事”进一步深化这一观点,似乎在说,如果眼睛不偏好明亮,那么君主在治理国家时应当谨慎处理什么?这里暗含了对君主权力使用的深思,强调了审慎与适度的重要性。
“絜矩有神权,大公具精义”则引入了“絜矩”(衡量、度量)的概念,指出拥有神权的领导者应当公正无私,具备高超的道德原则。这表明了作者对于理想君主形象的描绘,即他们不仅要有权力,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和公正的决策能力。
“苟惟察察勤,应有憧憧致”中的“察察”意味着细致入微地观察和处理事务,“憧憧”则可能指纷繁复杂的情况。这句话强调了领导者在处理政务时应当细致周到,面对各种复杂情况都能妥善应对。
最后,“因临鉴远堂,即景书吾意”点明了写作地点——鉴远堂,并表示诗人在此处有所感悟,将这些思考付诸笔端。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和解答,探讨了视觉感知与道德责任之间的关系,以及理想领导者应有的品质,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
终日相对或兀兀,别去乃积千万言。
谁知此地复携手,仍无一语如从前。
世人但解别离苦,今日相逢泪如雨。
风尘满面霜满头,教人那得有一语。
雨初歇。帘卷一钩淡月。
望河汉,几点疏星,冉冉纤云度林樾。此景清更绝。
谁念温柔蕴结。
孤灯暗,独步华堂,蟋蟀莎阶弄时节。沈思恨难说。
忆花底相逢,亲赠罗缬。春鸿秋雁轻离别。
拟寻个锦鳞,寄将尺素,又恐烟波路隔越。
歌残唾壶缺。凄咽。意空切。但醉损琼卮,望断瑶阙。
御沟曾记流红叶。待何时重见,霓裳听彻。
綵楼天远,夜夜襟袖染啼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