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战骨烟尘飘,岁久遗戈金不销。
野人耕地初拾得,土花渍出珊瑚色。
邯郸小儿强解事,枉使泥沙埋利器。
四十万人非少弱,勇怯贤愚一朝弃。
阴坑血冷秋复春,朽壤食尽苍蛇鳞。
湮沦长愧杜邮剑,废坠空忆桩喉人。
故垒中宵鬼神入,云愁月暗戈应泣。
呜呼,当时岂无牧与颇,戈乎不遇可柰何!
长平战骨烟尘飘,岁久遗戈金不销。
野人耕地初拾得,土花渍出珊瑚色。
邯郸小儿强解事,枉使泥沙埋利器。
四十万人非少弱,勇怯贤愚一朝弃。
阴坑血冷秋复春,朽壤食尽苍蛇鳞。
湮沦长愧杜邮剑,废坠空忆桩喉人。
故垒中宵鬼神入,云愁月暗戈应泣。
呜呼,当时岂无牧与颇,戈乎不遇可柰何!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刘基所作的《长平戈头歌》,以长平之战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描绘战场遗迹和戈头的细节,表达了对战争残酷和英雄命运的沉痛感慨。
首句“长平战骨烟尘飘,岁久遗戈金不销”,描绘了长平之战的惨烈,连骨头都被战争的烟尘覆盖,而当年的兵器却依然坚韧不朽,象征着历史的痕迹和战争的记忆。
“野人耕地初拾得,土花渍出珊瑚色”写的是戈头被田野农夫偶然发现,其表面的泥土斑驳,犹如珊瑚般色彩斑斓,暗示了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沉淀。
接下来的诗句揭示了战争的无情,“邯郸小儿强解事,枉使泥沙埋利器”,即使是无知的小孩也能理解这兵器的来历,它曾被埋没在泥土中,浪费了它的锋芒。
“四十万人非少弱,勇怯贤愚一朝弃”则揭示了战争中不论个人能力如何,都无法逃脱命运的摆布,英雄与凡人在同一时刻被遗忘。
“阴坑血冷秋复春,朽壤食尽苍蛇鳞”进一步渲染了战争的残酷,战场上死者的骸骨成为虫蛇的食物,令人触目惊心。
最后两句“故垒中宵鬼神入,云愁月暗戈应泣”和“呜呼,当时岂无牧与颇,戈乎不遇可奈何!”表达了诗人对英雄未遇明主的悲叹,以及对战争无常和人才埋没的深深感慨。
整体来看,《长平戈头歌》以戈头为线索,寓言深刻,情感悲壮,展现了刘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性、命运的深刻洞察。
天平折而西,数里得支硎。
支公有遗迹,于此翻金经。
云鹤不可呼,空复名其亭。
幽涧吼瀑泉,白日阴泠泠。
如鼓朱丝桐,一听心一清。
复上此山顶,盘盘青螺形。
竹径凡几转,交翠延幽情。
吴中盛游览,车马喧春晴。
伊予今始来,能无笑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