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工务蚕桑,农力勤稼穑。
人理此其本,庶用给衣食。
丈夫生事疏,壮大转穷阨。
积学复积文,将以代耕织。
艺成无所售,抚卷空太息。
千载尚可期,岂忧寒饥逼。
妇工务蚕桑,农力勤稼穑。
人理此其本,庶用给衣食。
丈夫生事疏,壮大转穷阨。
积学复积文,将以代耕织。
艺成无所售,抚卷空太息。
千载尚可期,岂忧寒饥逼。
这首诗反映了元末明初社会中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诗人以“妇工务蚕桑,农力勤稼穑”开篇,描绘了女性从事养蚕纺织、男性辛勤耕作的场景,强调了农业与手工业在维持生活中的基础性作用。接着,“人理此其本,庶用给衣食”,进一步强调了这些劳动对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重要性。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对男性角色的探讨。“丈夫生事疏,壮大转穷阨”,指出男性在社会发展中可能面临的困境,他们的努力与成就往往难以转化为实际的社会价值或经济收益,甚至在壮年时遭遇挫折。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不平等和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
“积学复积文,将以代耕织”表达了通过知识和文化积累来替代传统体力劳动的尝试,但“艺成无所售,抚卷空太息”则揭示了即使拥有高超技艺和丰富知识,也难以在社会中找到合适的舞台或实现价值的困境。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当时社会整体状况的一种反思。
最后,“千载尚可期,岂忧寒饥逼”表达了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即便当前面临种种困难,也不应过于忧虑基本生存问题,体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对人类文明长远发展的信心。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元末明初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境遇、个人奋斗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对未来可能性的乐观期待,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