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无处无芳草,何处春光应更好。
乔木啼莺日正暄,华堂戏綵人难老。
早向深闺足苦心,蚕缫布缕又金针。
夭桃已协周南咏,慈竹仍涵晚岁阴。
涧蘋采得还亲芼,天冈几为思亲到。
长子提孙孝不衰,寿康宜获天之报。
即今七帙颜犹童,香风坐满芝兰丛。
白头老弟逢生日,长歌径过东山东。
五人同产三人在,谁能不念平生爱。
有分欢娱合共追,无情岁月从渠迈。
旧路重寻了不差,入门弦管竞呕哑。
殷勤一酌长生酒,看取蟠桃几度花。
春来无处无芳草,何处春光应更好。
乔木啼莺日正暄,华堂戏綵人难老。
早向深闺足苦心,蚕缫布缕又金针。
夭桃已协周南咏,慈竹仍涵晚岁阴。
涧蘋采得还亲芼,天冈几为思亲到。
长子提孙孝不衰,寿康宜获天之报。
即今七帙颜犹童,香风坐满芝兰丛。
白头老弟逢生日,长歌径过东山东。
五人同产三人在,谁能不念平生爱。
有分欢娱合共追,无情岁月从渠迈。
旧路重寻了不差,入门弦管竞呕哑。
殷勤一酌长生酒,看取蟠桃几度花。
这首《杨氏姊七十寿歌》由明代诗人罗钦顺所作,以赞美之情描绘了一位年届七旬的女性杨氏姊寿辰的盛况。全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寿宴上的欢声笑语、自然界的生机盎然以及对长寿与家庭和谐的颂扬。
开篇“春来无处无芳草,何处春光应更好”,以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起兴,寓意杨氏姊如同春日般充满生机与活力,其寿辰之喜庆超越了其他时节。接着,“乔木啼莺日正暄,华堂戏彩人难老”描绘了寿宴上热闹非凡的场景,乔木上的黄莺啼鸣,华美的厅堂中人们欢聚一堂,展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青春与活力。
“早向深闺足苦心,蚕缫布缕又金针”则转向对杨氏姊勤劳与智慧的赞美,她早年在深闺中辛勤劳作,不仅养蚕织布,还精通女红技艺,体现了女性的独立与能干。接下来,“夭桃已协周南咏,慈竹仍涵晚岁阴”运用典故,将杨氏姊比作桃花与慈竹,前者象征着她的美丽与活力,后者则代表了她的慈祥与坚韧,即便到了晚年依然保持着生命的活力与尊严。
“涧蘋采得还亲芼,天冈几为思亲到”描绘了杨氏姊与家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她亲自采摘涧边的蘋草,为家人准备美食,同时也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最后,“长子提孙孝不衰,寿康宜获天之报”强调了家族的和谐与传承,长子与孙子的孝顺使得家庭关系更加紧密,预示着杨氏姊能够享受到天赐的健康与幸福。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情的叙述,不仅赞颂了杨氏姊的长寿与美德,也反映了对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的美好祝愿。罗钦顺应景而作,以诗传情,使得这首寿歌成为了一曲对生命、亲情与自然之美的颂歌。
山林气萧瑟,飒爽凉飙起。
缅怀沧洲趣,迢迢隔秋水。
衰容日益枯,短发还自理。
素怀玉壶冰,敢谓冻连底。
昔玷蓬莱班,忝紬金匮史。
出入承明庐,遨翔彩云里。
夹座侍宸旒,帘开宫扇启。
九成凤鸣韶,两观雉层垒。
高步接夔龙,倾心竭蝼蚁。
抱疾困沉绵,归来竟如此。
服食求金丹,神仙渺何许。
诛茆傍江郭,修竹映清渚。
窗含梧叶风,坐对芭蕉雨。
虽非诸葛庐,颇似苏公圃。
蛩响悲早秋,蝉声咽残暑。
司空即王官,六一思颍汝。
玉笥白云深,矫首瞻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