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几尽埃简,攻之如蠹虫。
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
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
妙哉斲轮手,堂下笑桓公。
堆几尽埃简,攻之如蠹虫。
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
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
妙哉斲轮手,堂下笑桓公。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名为《嘲子由》。从诗中可以看出,苏轼通过对书籍和学习态度的反思,表达了对传统学问方式的批判以及对创新思考方法的追求。
“堆几尽埃简,攻之如蠹虫。”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场景:书桌上积满了厚厚的尘土,而学习者却像蛀虫一样不断地啃咬着这些书籍。这里蕴含着对传统死记硬背方式的讽刺,认为这种方法并不能真正理解圣人的本意。
“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书籍知识局限性的认识。他认为圣人的智慧和意境并不完全体现在书籍之中,暗示着学习应该超越书本,寻求更深层次的理解。
“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 这两句通过音乐和工艺制作的比喻,进一步强调了学习和创造的过程。弓弦拉紧到了极致,乐器制作完成后,内心也能看到更深层次的空灵之境。
“妙哉斲轮手,堂下笑桓公。” 最后两句赞美了一位能够巧妙驾驭车轮、在大厅中对着桓公(古代名将)的雕刻而发笑的工匠。这里的“笑”蕴含着一种超然和自信,表达了诗人对于真正技艺高超者能够超越常人看待问题的态度的赞赏。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传统学问方式的反思,倡导了一种更为创新、深入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展现了苏轼对于匠人技艺和智慧的尊重,以及他个人对于知识探求的独到见解。
御府颁醇酿,君恩锡馂馀。
赐筵遵故事,紬史重新书。
燕饮难偕此,风流不伟欤。
素餐非所职,愧附相君车。
春色池上好,公来朝日初。
栋梁归喜燕,霖雨跃潜鱼。
云气随歌妓,林光暗碧车。
心閒簿领暇,兴适酒杯馀。
言志吾与点,论诗商起予。
定知金谷集,不比右军书。
芳园夏景初,茂树成帷幄。
幽亭鲜人到,群雀宅檐桷。
飞集得所安,朋噪声何乐。
幸无弹弋虞,复免鹰鹯捉。
入水时尚赊,孳育日以数。
啄场徒耗粟,穿屋皆有角。
属我厌歊蒸,来居屏纷浊。
置榻开小窗,当轩挂疏箔。
莫肯少畏避,竟来斗纷魄。
争粒时聚喧,夺栖或相抟。
谁命为嘉宾,轻率可无怍。
主人不尔堪,尽逐归蓬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