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一日暂失忧,听说东西两天目。
雨中独行世境异,有目所见惟松竹。
千盘万转出云外,晚投佛寺仍山足。
道逢跏趺颜色好,削壁安巢当半腹。
连天涛风度鸾凰,中有真龙帝众木。
绝顶老僧岁一往,必待兼旬霁红旭。
光芒六合瘴雾空,四大海水一钵缩。
我闻夜梦傥见之,插天青棱震雄矗。
烦冤覆盆入井底,仰慑崇高悲短促。
熊啼猿哀酸骨死,托命山中老尊宿。
至人道峻天与齐,俯视嵯峨等平陆。
乞公起废与新诗,万仞忧端为降伏。
五年一日暂失忧,听说东西两天目。
雨中独行世境异,有目所见惟松竹。
千盘万转出云外,晚投佛寺仍山足。
道逢跏趺颜色好,削壁安巢当半腹。
连天涛风度鸾凰,中有真龙帝众木。
绝顶老僧岁一往,必待兼旬霁红旭。
光芒六合瘴雾空,四大海水一钵缩。
我闻夜梦傥见之,插天青棱震雄矗。
烦冤覆盆入井底,仰慑崇高悲短促。
熊啼猿哀酸骨死,托命山中老尊宿。
至人道峻天与齐,俯视嵯峨等平陆。
乞公起废与新诗,万仞忧端为降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曾寿在病愈后独自游览天目山的经历和感受。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中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氛围,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开篇“五年一日暂失忧”,表达了诗人经历了长时间的忧虑之后,终于获得短暂的解脱和自由的心情。接着“听说东西两天目”,点明了游览的地点——天目山,同时暗示了山的高耸和辽阔。
“雨中独行世境异,有目所见惟松竹”描绘了雨中登山的独特景象,松竹成为视野中的主要元素,营造了一种静谧而清新的氛围。随后,“千盘万转出云外,晚投佛寺仍山足”描述了登山过程的艰难与曲折,最终在傍晚时分到达寺庙,与自然融为一体。
“道逢跏趺颜色好,削壁安巢当半腹”描绘了途中遇到的和尚,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僧侣的生活状态和修行环境。接下来的“连天涛风度鸾凰,中有真龙帝众木”则通过比喻,赞美了山林间的生机与和谐。
“绝顶老僧岁一往,必待兼旬霁红旭”表达了对山顶老僧的敬仰之情,以及等待晴朗日出的期待。最后,“我闻夜梦傥见之,插天青棱震雄矗”则是诗人对天目山美景的向往和想象,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天目山的壮丽景色,也蕴含了对人生、自然和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诗人在游览过程中,从自然景观中汲取灵感,反思自我,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人品如君,人尽道,士林横绝。
那更是、关西流庆,三山英杰。
欣遇当年神降日,又逢初度阳生月。
把八千余岁祝君龄,为君说。
君自有,封侯骨。
君不是,栖鸾客。
况如今东阁,正收人物。
坦腹素知王逸少,求贤不必商岩说。
便明朝、有诏自天来,君王礼。
良月霜清,小春寒浅,瑞庭蓂荚双飞。
岭梅香度,初发向南枝。
此际高门袭庆,真金降、金璧生辉。
传瀛海向歆父子,相继大名垂。
广寒,山藉在,笔驱造化,夕照虹霓。
暂徘徊、莲幕名誉交驰。
行继夔龙步武,蓬山静、玉宇春迟。
当清夜,神交大一,相对熟青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