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负高操,引曲辄入神。
从师蹈东海,延颈四无人。
洪波荡大壑,悲鸟方号群。
白日坐失色,山林忽不分。
精气一以变,此调得其真。
世俗蔽闻见,千载递相因。
遗世伎始妙,绝弦多苦辛。
自非钟子期,古道难具陈。
伯牙负高操,引曲辄入神。
从师蹈东海,延颈四无人。
洪波荡大壑,悲鸟方号群。
白日坐失色,山林忽不分。
精气一以变,此调得其真。
世俗蔽闻见,千载递相因。
遗世伎始妙,绝弦多苦辛。
自非钟子期,古道难具陈。
这首诗《杂兴(其一)》由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通过描绘伯牙弹琴的场景,展现了音乐与自然、心灵之间的深刻联系,以及对知音难遇的感慨。
首句“伯牙负高操,引曲辄入神”,开篇即点出伯牙高尚的琴艺,他演奏的曲子仿佛能直接触动人心的深处。接着,“从师蹈东海,延颈四无人”描绘了伯牙求学的艰辛和孤独,他远赴东海拜师,四周空无一人,暗示了他追求艺术道路上的寂寞与挑战。
“洪波荡大壑,悲鸟方号群”运用自然景象来比喻伯牙琴声的震撼力,如同洪波在深谷中激荡,悲鸣的鸟儿在空中哀嚎,形象地展示了音乐的感染力。接下来,“白日坐失色,山林忽不分”进一步渲染了音乐的魔力,它让白昼黯然失色,使山林界限模糊,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音乐所笼罩。
“精气一以变,此调得其真”表达了音乐能够改变人的情感和精神状态,真正传达了音乐的本质。然而,“世俗蔽闻见,千载递相因”指出在世俗的偏见下,真正的音乐艺术往往被误解和忽视,历经千年依然如此。
最后,“遗世伎始妙,绝弦多苦辛”强调了只有超越世俗,才能真正领略音乐的美妙,而追求这种境界往往伴随着极大的困难和痛苦。“自非钟子期,古道难具陈”则借用了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感慨,只有像钟子期这样的知音,才能完整地理解并欣赏伯牙的音乐之道。
整首诗通过对伯牙琴艺的赞美和对知音难遇的感慨,展现了音乐与心灵、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以及对艺术追求的执着与艰辛。
青灯浊酒坐相酬,感事惊心论旧游。
犯斗故怜双剑在,照车先让一珠收。
毋惊粒玉峨珂集,不睹台金蹀?愁。
愧我老非张万岁,念君功待鄂千秋。
天空苜蓿霜难饱,春暖桃花水自流。
任是囧书称太仆,何如计相拜通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