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民,古村居,古村有田复有庐。
屋后桑麻四五区,屋前榆柳八九株。
老妇辟纑儿读书,青灯夜照三更初。
牛角带经耕且锄,年年岁岁输官租。
圣人治世如唐虞,饱来击壤歌康衢。
乌纱作巾白布襦,东邻西舍相招呼。
醉归兀兀杖自扶,古村民,古村居。
古村民,古村居,古村有田复有庐。
屋后桑麻四五区,屋前榆柳八九株。
老妇辟纑儿读书,青灯夜照三更初。
牛角带经耕且锄,年年岁岁输官租。
圣人治世如唐虞,饱来击壤歌康衢。
乌纱作巾白布襦,东邻西舍相招呼。
醉归兀兀杖自扶,古村民,古村居。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古代乡村生活画卷。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古村的自然风光与村民们的生活状态。
首先,诗中提到“古村民,古村居”,点明了地点与主题,即对古代乡村生活的赞美。接着,“古村有田复有庐”两句,简洁地描绘了村庄的布局,既有农田也有房屋,展现了乡村的基本面貌。
“屋后桑麻四五区,屋前榆柳八九株”进一步展示了村庄的自然环境,屋后是种植着几片桑麻的田地,屋前则有几棵榆柳树,既美化了环境,也体现了农耕文明的特点。
“老妇辟纑儿读书,青灯夜照三更初”描绘了家庭生活的情景,老妇在夜晚借着青灯的微光纺线,而孩子则在读书,体现了古代家庭重视教育的传统。
“牛角带经耕且锄,年年岁岁输官租”则展现了农耕劳作的场景,牛耕田地,人们在田间劳作,每年都要向官府缴纳赋税,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农民的生活状态。
最后,“圣人治世如唐虞,饱来击壤歌康衢”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希望像唐虞时代那样,人民生活富足,社会和谐稳定。
“乌纱作巾白布襦,东邻西舍相招呼”描绘了人们穿着朴素,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场景。
“醉归兀兀杖自扶,古村民,古村居”以醉酒归家的人为结尾,形象地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悠闲与自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古代乡村生活的宁静、和谐与勤劳,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幅生动的古代乡村生活图景。
武帝固英雄,总揽皆轶材。
南并桂林地,北守单于台。
军费累万金,马迹穷九垓。
时独卜大夫,规规输其财。
忠义岂不然,告缗自此开。
茫茫文景后,田野卒污莱。
孰谓将相谋,竟贻黔首哀。
晚悟富民侯,后时信悠哉。
三月一得书,始知去君远。
开缄见无恙,豁达百虑展。
秋风催时节,摇落岁向晚。
迟迟行旅外,色瘁足更趼。
边封鸣狐狸,牙爪贵鹰犬。
儒者非所须,弃置自未免。
上书报闻罢,试吏何缱绻。
虽无小官羞,颇贵有道卷。
洛阳雄王都,主簿亦极选。
折腰得免否,局促时态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