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山背路萦回,御辇曾经此地来。
一自潼关飞羽檄,殿门长锁不曾开。
骊山山背路萦回,御辇曾经此地来。
一自潼关飞羽檄,殿门长锁不曾开。
这首明代诗人王云凤的《登骊山》,以骊山为背景,描绘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首句“骊山山背路萦回”,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骊山蜿蜒曲折的山路,仿佛引领读者步入那遥远的历史深处。次句“御辇曾经此地来”,点明了骊山曾是帝王巡游之地,历史的辉煌与荣光在此留下痕迹。
然而,接下来的两句“一自潼关飞羽檄,殿门长锁不曾开”,则将视角转向了历史的转折点。潼关作为重要的军事要塞,一旦烽火连天,意味着战事的爆发。殿门的长锁,象征着权力的消逝与时代的更迭,昔日的繁华与荣耀,如今只能在沉默中诉说。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展现了历史的无情与变迁的必然,让人深感岁月流转之匆匆与历史记忆之沉重。
晓出白门下,疲马踏秋色。
钟山度苍翠,慰我远游客。
暮投清泉寺,花草献幽寂。
长廊静无人,落日照西壁。
平生张于湖,万里去一息。
翻然九州外,汗漫跨鲸脊。
乾坤能几时,安用较颜蹠。
文章失津梁,所念斯道厄。
夜阑耿不寐,搔首赋萧索。
怀人感西风,翁仲守孤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