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
己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
己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文偃的作品,通过对比和反问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中"佛眼"观念的一种质疑或思考。
"金屑眼中翳",这里的“金屑”指的是极小的尘埃,而“翳”则是遮蔽、蒙蔽之意。整句话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认为佛眼中竟然也会被微小如尘埃般的小事物所遮盖。
"衣珠法上尘",此句中的“衣珠”指的是衣服上的装饰珠子,而“法上尘”则是指那些微不足道的尘埃附着在高贵的佛教经典(法)之上。这里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即便是在佛法中,也难免有世俗的杂质存在。
"己灵犹不重"一句,用“己灵”指代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而“犹不重”则表达了一种自我反省和轻视之意,诗人似乎在说尽管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也许并不看重,但佛教中所谓的“佛眼”却被赋予了高深莫测的意义。
最后一句“佛视为何人?”则是直接提出疑问,既然我自己都不会过分看重,那么佛家所说的那种洞察一切的“佛眼”又将目光投向何种人物呢?这里的反问蕴含着对佛教中某些观念的一种质疑。
整首诗通过这样的对比和反问,展现了诗人对于佛教中某些抽象概念的思考,以及对世俗与宗教之间关系的一种独特见解。
非舫偏名舫,萧然树石佳。
何须添画壁,即此是书斋。
柳密风生座,荷新水浸阶。
湖山都入胜,鱼鸟共忘怀。
不觉开诗境,因之溯道涯。
栋梁予有待,舟楫汝惟谐。
岂羡双飞鹢,犹嫌两部蛙。
浮家千百辈,民瘼念江淮。
禾黍斜阳,村皋外、红霞飞灭。
回首处、依稀风景,繁华销歇。
沼冷鸳鸯荷泣雨,台荒麋鹿松摇月。
忽送来、野寺断钟声,疏篱缺。清晓怨,帘钩揭。
王孙梦,鹃啼血。问天涯何处,铜仙金阙。
猿鹤三秋淹短草,风云万里悲高碣。
料明朝、好镜不相瞒,霜侵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