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有日月,在地有谷冈。
昼夜难易职,高下应有常。
君看绕指柔,终非百鍊刚。
盗泉何人传,乃在宝主乡。
孔子忍渴过,此语殊荒唐。
不闻鲁柳蹠,初因酌其浆。
志士耻穿窬,君子戒慢藏。
有水何妨饮,无物安得将。
隐之汲贪泉,清操凛若霜。
岂其宣尼圣,见乃逊彼行。
常谓盗利人,所慕橐与囊。
其志实甚卑,其害亦易防。
更有盗名流,鱼鱼俨冠裳。
可变白为黑,能使臭为香。
何曾饮盗泉,薰心终自戕。
谓人不汝知,屋漏形影彰。
在天有日月,在地有谷冈。
昼夜难易职,高下应有常。
君看绕指柔,终非百鍊刚。
盗泉何人传,乃在宝主乡。
孔子忍渴过,此语殊荒唐。
不闻鲁柳蹠,初因酌其浆。
志士耻穿窬,君子戒慢藏。
有水何妨饮,无物安得将。
隐之汲贪泉,清操凛若霜。
岂其宣尼圣,见乃逊彼行。
常谓盗利人,所慕橐与囊。
其志实甚卑,其害亦易防。
更有盗名流,鱼鱼俨冠裳。
可变白为黑,能使臭为香。
何曾饮盗泉,薰心终自戕。
谓人不汝知,屋漏形影彰。
这首诗名为《盗泉》,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诗中以“盗泉”为题,借以探讨人性中的贪婪与道德底线。
开篇以“在天有日月,在地有谷冈”起笔,以自然界的规律引出对人类行为的思考。接着,“昼夜难易职,高下应有常”强调了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性,以及人们在面对选择时应当遵循的自然法则。
“君看绕指柔,终非百鍊刚”一句,以柔软与坚硬的对比,暗示了人性中既有脆弱的一面,也有坚韧不拔的可能。通过“盗泉何人传,乃在宝主乡”引出主题,指出“盗泉”这一典故虽流传于宝主之乡,但其背后的道德警示却值得深思。
“孔子忍渴过,此语殊荒唐”一句,以孔子的故事反衬出盗泉之水的荒谬之处,进一步强调了道德与物质追求之间的界限。通过“不闻鲁柳蹠,初因酌其浆”,诗人提醒读者,真正的道德力量并非源自物质的诱惑,而是内心的坚守与信念。
“志士耻穿窬,君子戒慢藏”表达了对高尚人格的赞美,以及对贪欲的警醒。诗人认为,真正的志士和君子不会因为物质的诱惑而丧失原则,他们深知“有水何妨饮,无物安得将”的道理,即在道德面前,任何物质的诱惑都不足为惧。
最后,“隐之汲贪泉,清操凛若霜”描绘了一位隐士在贪泉中汲取清水,其清廉的品质如同严冬的霜雪般坚定。这不仅是对前文道德警示的回应,也是对高尚人格的颂扬。诗人通过“岂其宣尼圣,见乃逊彼行”一句,既肯定了孔子的智慧,也强调了在特定情境下,个人的选择与行动同样重要。
“常谓盗利人,所慕橐与囊。其志实甚卑,其害亦易防”提醒人们,贪欲往往源于对物质的过度追求,这种低下的志向容易被防范。而“更有盗名流,鱼鱼俨冠裳。可变白为黑,能使臭为香”则揭示了另一种更为隐蔽的贪婪——追求虚名与地位,这种危害同样不容忽视。
“何曾饮盗泉,薰心终自戕。谓人不汝知,屋漏形影彰”总结全诗,强调了无论外界如何评价,内心的道德坚守才是最真实的自我。即使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也会如破屋之漏,清晰地映照出其真实面貌。
整首诗通过对“盗泉”这一典故的深入挖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也传达了对高尚道德品质的强烈呼唤。通过丰富的比喻和对比手法,诗人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道德思考空间,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引发对自身行为准则的反思。
灵峰下插孤根深,石尖径仄俯百寻。
乱藤慄上竞一水,幽奇相赏无古今。
结草小憩已山半,遥见飞流惟尺练。
谷响沈沈送远音,纡行百折惊河汉。
横梁危跨越苍崖。清樽坐隔寒潭开。
浮珠散气作五色,石光日影相荡挨。
缥缈天梯挂云穴,银痕倒泻漏扃鐍。
雷雨潜移幽谷心,流向人閒逐生灭。
激沙溅石气奔放,江湖应失涛澜壮。
寂寞荒山睥汝豪,为语涓流休荡漾。
细沬风惊扑面寒,铜瓯煎取非贪泉。
世上清流一回首,举杯共吸山中天。
古爵斑斓高寸五,文字郁律蛟龙舞。
云是嘉泰四年造,相台后裔祀忠武。
忠武祠宇松柏苍,金牛湖畔金陀坊。
生恐精魂招不得,却铸彝器荐椒浆。
馨香上达为王侑,王欲下咽眉应皱。
若教痛饮抵黄龙,何用款字精忠籀。
生气旁魄物与传,尘劫受磨五百年。
商尊掊击鲁壶碎,神灵呵护非偶然。吁嗟乎!
秦张当年漏鈇钺,麦饭浊酒春秋阙。
子孙岂少不祥金,徒供当官铸佞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