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似舟航压众坡,静为平地动为波。
桅樯不藉瞻乌首,争奈风帆百尺何。
山似舟航压众坡,静为平地动为波。
桅樯不藉瞻乌首,争奈风帆百尺何。
这首诗以“覆船山”为题,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山的动态与静态之美,以及自然力量的宏伟与不可抗拒性。
首句“山似舟航压众坡”,将山比作航行于水面上的船只,稳稳地压在众多山坡之上,形象地描绘了山的高大与稳固,仿佛是大自然中的一艘巨轮,承载着岁月的重量,屹立不倒。
次句“静为平地动为波”,进一步展示了山的双重特性——静时如平地般稳定,动时则能引发如同波涛般的震撼。这里不仅描绘了山的静态美,也暗示了其内在的动态力量,如同深藏不露的海洋,随时可能掀起惊涛骇浪。
后两句“桅樯不藉瞻乌首,争奈风帆百尺何”,运用了航海的意象,将山比作矗立的桅杆,而“乌首”则象征着天空中的乌云或风暴的预兆。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即使山峰看似坚不可摧,但在自然力量面前,即使是百尺长的风帆也无法抵挡风暴的侵袭。这不仅是对自然界力量的敬畏,也是对人类面对自然时渺小感的深刻体现。
整首诗通过巧妙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山的壮丽与自然界的伟力,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谦逊与敬畏之情。
蜀山深处逢孤驿,缺甃颓垣芳草碧。
家在江南妻子病,离乡半岁无消息。
长安城门西去路,细霭斜阳芳草暮。
尊前一曲渭城歌,马蹄万里交河戍。
人生误计觅封侯,芳草愁人春复秋。
只愿东行至沧海,路穷草断始无愁。
吴农耕泽泽,吴牛耳湿湿。
农功何崇崇,农事常汲汲。
冬休筑陂防,丁壮皆云集。
春耕人在野,农具已山立。
房栊鸣机杼,烟雨暗蓑笠。
尺薪仰有取,断履俯有拾。
洪水昔滔天,得禹民乃粒。
食不知所从,汝悔将何及。
孩提同一初,勤惰在所习。
周公有遗训,请视七月什。
渊源两名衲,筑阁扪星辰。
近山卧蜿蜒,远山高嶙峋。
朝看雨空濛,暮揖云轮囷。
赋诗有宿诺,下语终未亲。
万法不孤起,请君作其因。
高挂四面窗,净扫一榻尘。
室中绝人声,门前谢车轮。
容我睡半日,两忘主与宾。
缓烧海南沉,细碾建溪春。
是间傥有句,可与屈宋邻。
诗如奋蛰龙,夭矫不受驯。
使可造次得,何异池中鳞。
世有扰龙手,愧我非其人。
诗不已就乎,著眼勿逡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