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促膝语,彼此不泄露。
所语竟谁传,而史以为据。
甚至惟一人,心迹隐未吐。
祇恐他或知,炳然乃传后。
发潜信赖史,纪讹亦屡屡。
尽信不如无,不求甚解悟。
此皆非常人,卓识有别具。
固远不逮迁,翻訾有抵捂。
后人复不逮,而更妄非固。
呜呼圣贤门,却成是非路。
两人促膝语,彼此不泄露。
所语竟谁传,而史以为据。
甚至惟一人,心迹隐未吐。
祇恐他或知,炳然乃传后。
发潜信赖史,纪讹亦屡屡。
尽信不如无,不求甚解悟。
此皆非常人,卓识有别具。
固远不逮迁,翻訾有抵捂。
后人复不逮,而更妄非固。
呜呼圣贤门,却成是非路。
这首诗表达了对阅读历史书籍时,人们如何解读和理解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描述历史记载的不确定性以及人们对历史的主观解读,探讨了历史真相与个人理解之间的关系。
首句“两人促膝语,彼此不泄露”,描绘了历史记载背后可能存在的秘密与未公开的信息,暗示历史并非完全透明,而是充满了未知和隐秘。
接着,“所语竟谁传,而史以为据”指出历史记录往往基于有限的信息和传闻,这引发了对历史真实性的质疑。历史学家在整理历史时,只能依赖于这些间接的证据,因此历史的真实面貌可能被扭曲或误解。
“甚至惟一人,心迹隐未吐。祇恐他或知,炳然乃传后”进一步强调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即使有人内心的想法或秘密没有公开,也可能因为害怕被他人知晓而在历史中留下痕迹。
“发潜信赖史,纪讹亦屡屡。尽信不如无,不求甚解悟”表达了对历史记载可能存在错误的担忧,提醒人们在阅读历史时不应盲目相信,而应保持批判性思维,避免陷入偏见。
最后,“此皆非常人,卓识有别具。固远不逮迁,翻訾有抵捂。后人复不逮,而更妄非固”则将讨论引向了历史学家和学者的角色,指出他们虽然具有独特的见解,但仍然难以达到司马迁那样的高度,同时批评后世的人们往往更加随意地评判历史。
“呜呼圣贤门,却成是非路”总结了全文,表达了对历史解读复杂性和困难性的感慨,以及对历史研究者面临的挑战的同情。
整首诗以深邃的哲学思考,探讨了历史记录与个人理解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历史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辟奏来从旧所知,蜀天万里去嫌迟。
青油幕建元寮贵,锦领首参小校随。
千古泪痕诸葛事,十分行色杜家诗。
益州别驾如相问,为说思君草檄时。
霞屿风烟接渺溟,老仙万锸敞林扃。
峰前雁起湖云净,池面龙来海雨腥。
阅世僧閒头黑白,游山客爽句丹青。
何缘飞去清源国,雨夜翛翛著翅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