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名为《咏荆轲》。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历史人物荆轲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首先,“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表达了荆轲刺杀秦始皇未遂后,秦国与燕国之间的矛盾无解。这里“燕秦不两立”指的是两个国家不可并存,而“太子已为虞”则是说太子丹已经变成了一颗赴死的箭,这暗示了荆轲刺杀秦始皇的决心和勇气。
接着,“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描述了荆轲受燕太子之托,以重金换取了一个计策,并携带着匕首(一种古代兵器)前往秦国刺杀秦始皇。这里的“匕首”和“短计”都象征着荆轲行刺的决心和勇气。
下面的“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则描绘了荆轲在刺杀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这里通过对比荆轲个人的愿望与秦国巨大的兵力,表现出荆轲孤身犯险的悲壮。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表达了荆轲在刺杀失败后,内心的不平和愤懑,以及他离开燕都时充满怒气的情状。这里的“微言”指的是刺杀未遂后的秘密谈论,“幽愤”则是荆轲内心深处的怨恨与不甘。
以下几句“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则描述了荆轲在北方边疆(朔风)激流澎湃的河流(易水)中挥舞着酒具(挥爵),带领部队向前推进,同时他将头颅(函首)作为宿怨的象征献给敌人,并展开了战场图。
接下来的“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表现出荆轲在战斗中的英勇形象,他如同闪电般耀眼,同时他紧握着武器,与敌人对峙。
然而,“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则表明尽管荆轲准备充分,但在关键时刻却显得犹豫不决。这反映了荆轲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困境。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描绘了刺杀失败后,荆轲被处以极刑的悲惨景象。这里的“长虹”指的是雨后的彩虹,但在此它代表着荆轲生命的结束,而“吐白日”则是对死亡的隐喻。
随后,“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展示了荆轲在面临死刑时,依然保持着英勇与愤怒的心态,他紧握着剑,内心的怒火如同风雷一般汹涌澎湃。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则是对荆轲之父在得知儿子的死讯后,悲痛到极点,不顾一切地奔走的情景描写。这里的“慈父”和“断子首”都是对荆轲之父深切哀痛的一种表现。
最后,“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则是对荆轲家乡被秦军破坏、亲人被屠杀的惨状的描述。这里“夷城”、“芟七族”都是指荆轲家族和燕国的悲剧命运。
整首诗通过对荆轲刺杀秦始皇过程中的勇敢与失败,内心的挣扎与悲壮,以及其家庭和国家的毁灭进行了生动描绘。柳宗元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于英雄末路、时代悲剧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慨。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对于历史人物的同情,以及他们对权力与个体之间冲突的深刻理解。
初绾云鬟,才胜罗绮,便嫌柳陌花街。
占春才子,容易托行媒。
其奈风情债负,烟花部、不免差排。
刘郎恨,桃花片片,随水染尘埃。
风流,贤太守,能笼翠羽,宜醉金钗。
且留取垂杨,掩映厅阶。
直待朱轓去后,从伊便、窄袜弓鞋。
知恩否,朝云暮雨,还向梦中来。
修水浓青,新条淡绿,翠光交映虚亭。
锦鸳霜鹭,荷径拾幽苹。
香渡栏干屈曲,红妆映、薄绮疏櫺。
风清夜,横塘月满,水净见移星。
堪听。
微雨过,媻姗藻荇,琐碎浮萍。
便移转,胡床湘簟方屏。
练霭鳞云旋满,声不断、檐响风铃。
重开宴,瑶池雪沁,山露佛头青。
明眼空青,忘忧萱草,翠玉闲淡梳妆。
小来歌舞,长是倚风光。
我已逍遥物外,人冤道、别有思量。
难忘处,良辰美景,襟袖有余香。
鸳鸯。
头白早,多情易感,红蓼池塘。
又须得,樽前席上成双。
些子风流罪过,都说与、明月空床。
难拘管,朝云暮雨,分付楚襄王。
北苑龙团,江南鹰爪,万里名动京关。
碾深罗细,琼蕊暖生烟。
一种风流气味,如甘露、不染尘凡。
纤纤捧,冰瓷莹玉,金缕鹧鸪斑。
相如,方病酒,银瓶蟹眼,波怒涛翻。
为扶起,樽前醉玉颓山。
饮罢风生两腋,醒魂到、明月轮边。
归来晚,文君未寝,相对小窗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