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消烽火,边关罢檄书。
寒声惟鸟雀,野色但村墟。
石秃烧山后,崖明带雪初。
谁为筹国者,云物渺愁予。
西北消烽火,边关罢檄书。
寒声惟鸟雀,野色但村墟。
石秃烧山后,崖明带雪初。
谁为筹国者,云物渺愁予。
这首《野望》是明代诗人谢榛所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和思考。
首联“西北消烽火,边关罢檄书”,开篇即以“烽火”与“檄书”为意象,象征战争的结束与和平的到来。西北地区烽烟不再,边关的战报也已停止,暗示了国家边境的安宁。这样的描绘,既是对当时社会稳定的肯定,也是对诗人内心平静的映射。
颔联“寒声惟鸟雀,野色但村墟”,进一步展开画面。在宁静的野外,只有鸟雀的叫声打破了寂静,而远处的景色则是一片村庄,显得格外宁静祥和。这两句通过声音与色彩的对比,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意境,同时也暗含着对社会秩序稳定、人民生活安定的赞美。
颈联“石秃烧山后,崖明带雪初”,转而描述自然景观的变化。经过战火的洗礼,山石裸露,一片荒凉;而新雪覆盖的山崖,则呈现出一片洁白,仿佛新生。这一联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更迭,也隐喻了社会变革后的新生与希望。
尾联“谁为筹国者,云物渺愁予”,则是全诗情感的升华。面对国家的现状,诗人不禁发问:谁是真正的国家治理者?眼前的云雾缭绕,似乎象征着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引发了诗人深深的忧虑。这不仅是对现实的反思,也是对理想治国者的呼唤,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关切和忧虑。
综上所述,《野望》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期待,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佳作。
宿雾楼台湿。
晓清初、花明柳润,燕飞莺集。
旧约重来歌舞地,留得艳香娇色。
又梦草、东风吹碧。
午因腾腾春欲醉,对文楸、玉子无心拾。
看蝶舞,傍花立。
酒痕未醒愁先入。
记年时,翠楼寒浅,宝笙慵吸。
想驻马河桥分别,恨轻竹风颿烟笠。
早尘暗、华堂帘隙。
倚尽黄昏人独自,望江南回雁归云急。
凭付与,锦笺墨。
愁云翠万叠。
露柳残蝉空抱叶。
帘卷流苏宝结。
乍庭户嫩凉,阑干微月。
玉纤胜雪。
委素纨、尘锁香箧。
思前事、莺期燕约,寂寞向谁说。
悲切。
漏签声咽。
渐寒灺、兰缸未灭。
良宵长是闲别。
恨酒凝红绡,纷涴瑶玦。
镜盟鸾影缺。
吹笛西风数阕。
无言久,和衣成梦,睡损缕金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