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柘村村已禁烟,萧条井邑傍山前。
了无诗酒空三月,如此时光又一年。
对景莺花如寄尔,见人儿女倍潸然。
业儒不及为农好,麦已登场蚕又眠。
桑柘村村已禁烟,萧条井邑傍山前。
了无诗酒空三月,如此时光又一年。
对景莺花如寄尔,见人儿女倍潸然。
业儒不及为农好,麦已登场蚕又眠。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典型的乡村寒食节景象,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沉的情感。首句“桑柘村村已禁烟”,点明了时节与习俗,桑柘树下,村民们已经停止了烧火做饭,这既是寒食节的习俗体现,也暗示着一种肃穆与静谧的氛围。接着,“萧条井邑傍山前”一句,通过“萧条”二字,渲染出寒食节期间乡村的冷清与寂寥,而“傍山前”的描述,则将画面拉远,赋予了场景以空间感。
“了无诗酒空三月,如此时光又一年。”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在过去的三个月里,没有诗酒相伴的日子显得格外漫长,而如今寒食节的到来,又意味着新的一年即将过去。这种对时间的敏感感知,既是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也是对生命流转的深刻思考。
“对景莺花如寄尔,见人儿女倍潸然。”诗人借景抒情,以莺啼花开的春日美景反衬内心的孤独与哀愁。莺鸟的鸣叫、花朵的绽放,本是生机勃勃的象征,但在诗人眼中却如同寄居于此,显得格外凄凉。见到乡亲们的儿女,更引发了他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感慨,不禁泪眼婆娑。这一句中的“倍”字,强调了情感的强烈程度,使得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和深刻。
最后,“业儒不及为农好,麦已登场蚕又眠。”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对农耕生活的向往和羡慕。在诗人看来,虽然读书人追求学问,但与农民相比,似乎少了那份与土地、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感。麦子已经收割,蚕儿也进入了休眠期,这些自然界的循环,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获和满足感,而这是读书人所难以企及的。
整首诗通过对寒食节乡村景象的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细腻抒发,展现了元代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生活、时间、自然以及自身处境的深刻思考。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掌故半信疑,图经杳难按。
龙门积石间,疏凿有崖畔。
显兹七曜古,谁为斩荒蔓。
昔在五代初,居圉浑未判。
贞观及开元,踵接词臣窜。
每读题壁诗,吊古馀泚汗。
北海诚天人,独漉掞天翰。
发挥岩壑幽,顽石点头看。
向来冗葛藤,居然一刀断。
如彼老充国,聚米罗前案。
一览星目境,何翅身陟玩。
玉韫并珠含,媚艳耀云汉。
千秋一片石,对语增悽惋。
霞山何代辟,宝额昔贤题。
入望诸天近,淩空万象低。
霞光开混沌,亭树倚菩提。
仙侣曾游地,真人比托栖。
为霖占异石,迎日出丹梯。
紫气东山起,高标北斗齐。
衣裳裁散绮,服食掇晴霓。
台岭朝河建,襄城夜不迷。
景光知可仰,敢自隔扳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