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题刘道原墓次刚直亭》
《题刘道原墓次刚直亭》全文
宋 / 杨万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山南山北蔚松楸,四海千年仰二刘。

迂叟馈缣宁冻死,伯夷种粟几时秋。

平生铁作三尺喙,土苴人间万户侯。

庐阜作江江作阜,始应父子不传休。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liúdàoyuángāngzhítíng
sòng / yángwàn

shānnánshānběiwèisōngqiūhǎiqiānniányǎngèrliú

sǒukuìjiānníngdòngbǎizhǒngshíqiū

píngshēngtiězuòsānchǐhuìrénjiānwànhóu

zuòjiāngjiāngzuòshǐyìngxiū

注释
南山北:指山脉的南北两侧。
蔚松楸:茂盛的松树和楸树。
四海:天下各地。
仰:敬仰。
二刘:指刘氏中的两位重要人物。
迂叟:迂腐的老头。
馈缣:赠送丝织品。
宁:宁愿。
冻死:冻死也不接受。
伯夷:商朝末年的孤竹君之子,以清高著称。
种粟:种植粟米。
几时:何时。
铁作三尺喙:形容人言辞犀利,像铁嘴一样。
土苴: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或人。
万户侯:古代封爵之一,拥有大量土地和人口的显赫地位。
庐阜:庐山。
江作阜:江水变为山。
父子不传:父子之间不传授某种秘技或知识。
休:停止,终结。
翻译
山南山北满是松树和楸树,四海之人千年敬仰刘氏双雄。
老朽宁愿饿死也不接受贿赂,伯夷种粟何时才能等到丰收的秋天。
他一生刚直,像铁喙一样直言不讳,蔑视权贵如尘土,视万户侯为粪土。
庐山变为江水,江水又变回庐山,这或许才应了父子之间不传秘诀的道理。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文学家杨万里的作品,题目为《题刘道原墓次刚直亭》。从内容来看,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历史人物的引用,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与现实、生命与死亡的深刻思考。

首句“山南山北蔚松楸,四海千年仰二刘”中,“蔚松楸”形容树木郁郁葱葱,而“四海千年仰二刘”则是指历史上的两位贤人伯夷叔齐,他们因不食周粟而饿死于首阳山下,成为忠义的象征。

接着,“迂叟馈缣宁冻死,伯夷种粟几时秋”表达了对那些为了坚守信念和原则,不惜牺牲生命的人物的赞美。其中“迂叟”指的是说话不直接或行动拖沓之人,“馈缣”意为衣衫破旧,形容贫穷;而“宁冻死”则表明宁愿冻死也不过问温暖。

“平生铁作三尺喙,土苴人间万户侯”中,“铁作三尺喙”比喻坚定不移的意志,而“土苴人间万户侯”则是说即使在尘世间拥有万户侯之富,也不及那份坚守。

最后,“庐阜作江江作阜,始应父子不传休”表达了自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以及对生命流转和历史更迭的感慨。这里的“庐阜”指的是人造的防护工事,而“江作阜”则是说江河有时会变成陆地,反映出时间的力量。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的描述,以及诗人个人对于生命、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感悟,展现了作者对于坚守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追求。

作者介绍
杨万里

杨万里
朝代:宋   字:廷秀   号:诚斋   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生辰: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猜你喜欢

临高台

临高台,望故乡。地千里,天一方。极目外,空茫茫。

孤云飞,不我将。安得羽翼西南翔。

(0)

东谷沿小涧树木丛蔚中有圆潭爱之久坐书所见

野水泻古穴,石岸盘回渊。

飞尘不可入,竹树围清涟。

静往得胜玩,深居逃俗缘。

寒光照烦襟,景寂心自圆。

枯篁蹲碧禽,垂颈窥沉鲜。

对之不敢动,相望两俱禅。

(0)

送夏殿直

霜树东门晓,清寒满客衣。

一樽从此别,百两几时归。

漆水鱼初荐,梁园雪正飞。

高堂今远郡,须念报春晖。

(0)

和张推官荔枝

长嗟珍果滞遐方,好种华林奉帝王。

夏簟满风罗秀色,晓梯乘露摘新香。

泼霞乍染愁将变,烹玉才凝忍更尝。

正在临邛病痟甚,忽蒙佳惠敢相忘。

(0)

阆州东园十咏·其三四照亭

画箔褰何碍,珍丛发已圆。

愿公皆遍赏,莫为一隅偏。

(0)

送酒与吕令答所示诗·其二

见说西溪里,群花艳正繁。

不知红影下,谁共醉芳樽。

(0)
诗词分类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诗人
姚鹓雏 王季思 罗锦堂 吴玉如 常燕生 邵祖平 陈以鸿 王理孚 杨赓笙 苏渊雷 伯昏子 顾毓琇 胡怀琛 龙榆生 刘景晨 邓均吾 乐时鸣 蔡淑萍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