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不可到,谁知仙有无。
或乘九斑虬,或驾五云车。
朝倚扶桑枝,暮游昆崙墟。
往来几万里,谁复遇诸涂。
富贵不还乡,安事富贵欤。
神仙人不见,魑魅与为徒。
人生不免死,魂魄入幽都。
仙者得长生,又云超太虚。
等为不在世,与鬼亦何殊。
得仙犹若此,何况不得乎。
寄谢山中人,辛勤一何愚。
仙境不可到,谁知仙有无。
或乘九斑虬,或驾五云车。
朝倚扶桑枝,暮游昆崙墟。
往来几万里,谁复遇诸涂。
富贵不还乡,安事富贵欤。
神仙人不见,魑魅与为徒。
人生不免死,魂魄入幽都。
仙者得长生,又云超太虚。
等为不在世,与鬼亦何殊。
得仙犹若此,何况不得乎。
寄谢山中人,辛勤一何愚。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感事四首(其三)》,诗人通过对仙境的想象和描绘,表达了对生死、富贵、仙道的深沉思考。诗中仙境遥不可及,仙人乘龙驾车,朝游暮宿,似乎拥有超越世俗的自由。然而,诗人质疑如果仙人得道却依然无法还乡,与凡人并无本质区别,甚至可能与鬼魅为伍。他指出,即使是追求长生的仙者,与在世之人并无太大差别,死亡是人生的必然。最后,诗人劝告山中人不必过于追求仙道,因为即使成仙,结果也并不比常人更佳。
整首诗以仙道为引,深入探讨了人生意义,流露出一种超脱而又现实的哲理,体现了欧阳修散文诗的特色,即寓言式表达和深刻的人生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