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月大梁道,自古帝王都。
青城当日初筑,绣错与茵铺。
岂料铜驼荆棘,两作天家狴犴,新故鬼相呼。
出尔反乎尔,报应理非诬。千载后,歌麦秀,吊遗墟。
不知衔璧何处?瓦砾满平芜。
富贵总成春梦,一例天荒地变,仁暴感人殊。
重读靖康史,使我泪沾裾。
花月大梁道,自古帝王都。
青城当日初筑,绣错与茵铺。
岂料铜驼荆棘,两作天家狴犴,新故鬼相呼。
出尔反乎尔,报应理非诬。千载后,歌麦秀,吊遗墟。
不知衔璧何处?瓦砾满平芜。
富贵总成春梦,一例天荒地变,仁暴感人殊。
重读靖康史,使我泪沾裾。
这首《水调歌头·其二·青城哀》是清朝末年近现代初的林朝崧所作,以青城为背景,表达了对历史沧桑和世事变迁的感慨。诗人通过描绘昔日繁华的大梁(洛阳)如今成为废墟,曾经的宫殿如今荆棘丛生,铜驼(象征皇权)沦为囚禁之所,暗示了王朝兴衰的无常。"出尔反乎尔,报应理非诬"揭示了因果报应的道理,认为历史的轮回并非虚妄。
诗人进一步借"千载后,歌麦秀,吊遗墟"表达对过往荣华的追忆和对遗迹的凭吊,"衔璧何处"则寓意着那些曾经显赫的人物命运未卜。"富贵总成春梦",揭示了人生如梦的虚幻,"仁暴感人殊"则对比了仁政与暴政对人民的不同影响。最后,诗人通过"重读靖康史,使我泪沾裾",表达了对北宋靖康之耻的深深痛惜,以及对历史教训的沉痛反思。
整首词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展现了林朝崧对于历史兴亡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上人幼负凌云志,十五为僧今廿二。
鲸波不怕崄如崖,远涉要明西祖意。
老松阴下扣烟扉,未透慈溪劈箭机。
满口乡谈学唐语,帝都丁唤那斯祁。
粗拳便欲拦胸?,又恐傍观分背触。
快归省问老传衣,古涧寒泉休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