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名望夫处,苔藓封孤石。
万里水连天,巴江暮云碧。
湘妃泣下竹成斑,子规夜啼江树白。
佳名望夫处,苔藓封孤石。
万里水连天,巴江暮云碧。
湘妃泣下竹成斑,子规夜啼江树白。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情而又带有几分哀愁的画面。开篇“佳名望夫处,苔藓封孤石”两句,设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这里的“望夫石”是古代传说中一位忠贞女子因思念丈夫而化为石头的故事,这里被用来象征对远方丈夫的深情等待。而“苔藓封孤石”则生动地描绘出时间在这块石头上留下的痕迹,苔藓之所以能长在石上,是因为这里是主人公日夜思念之处,久而久之,就连自然界的植物都为其守护。
接下来的“万里水连天,巴江暮云碧”两句,则将视野拉远,将诗人对丈夫的思念与广阔的自然景观相联系。这里的“万里水连天”强调了距离的遥远,而“巴江暮云碧”则描绘出一幅静谧的画面,透露出诗人在黄昏时分对丈夫的思念之深。
最后,“湘妃泣下竹成斑,子规夜啼江树白”两句,则通过历史上的著名美女湘妃和自然界中的鸟类—子规,来形象地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悲凉。这里的“泣下竹成斑”暗示了泪水如溪流般落在竹叶上,而“夜啼江树白”则让人联想到那些孤独的夜晚,子规在寒冷的江边啼叫,其声音凄清,似乎也在诉说着诗人的哀伤。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借助历史传说与自然现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深沉而又无尽的思念之情。
三纪仁皇侍从臣,当时文学动簪绅。
高明已入儒林传,旧室长存历水滨。
岘首空留王粲宅,香山犹识白公真。
他年遗迹应无废,不坠诗书世有人。
山头羯鼓奏霓裳,断送君王入醉乡。
凭阁无言念兴废,孤烟犹起泰陵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