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再游庐山三首·其一》
《再游庐山三首·其一》全文
宋 / 苏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当年五月访庐山,山翠溪声寝食间。

藤杖复随春色到,寒泉顿与客心闲。

岩头悬布煎茶足,峡口惊雷泛叶悭。

待得前村新雨遍,扁舟应逐好风还。

(0)
注释
五月:指具体的时间,农历五月。
庐山: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江西省。
藤杖:用藤条制作的手杖,便于行走。
春色:春天的景色,象征生机与活力。
岩头:山崖顶部。
煎茶:用热水烹煮茶叶。
峡口:山谷的出口处。
新雨:刚下的雨水。
扁舟:小船。
好风:顺风,比喻顺利的时机。
翻译
那年五月我游览庐山,山色翠绿溪水声伴我餐眠。
藤杖随着春天的气息来到,清寒的泉水让游人的心境变得悠闲。
岩石上挂着布袋煮茶正好,峡谷口的惊雷却吝啬地打在叶片间。
等到村头新雨过后,我将乘小舟随和风归去。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再游庐山三首(其一)》。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重游庐山时的感受。首句“当年五月访庐山”,回忆起往昔五月的庐山之行,山色青翠,溪水潺潺,仿佛与饮食相伴,生活气息浓厚。接着,“藤杖复随春色到”写出了春天的气息和藤杖的陪伴,给人以温馨和活力。

“寒泉顿与客心闲”表达了诗人面对清冷泉水时内心的宁静,流露出淡泊的心境。接下来两句“岩头悬布煎茶足,峡口惊雷泛叶悭”,通过描绘煮茶的场景和峡谷中雷声与茶叶的对比,展现了庐山的自然风光和诗人品茗时的闲适。

最后两句“待得前村新雨遍,扁舟应逐好风还”,预想雨后的新鲜空气和扁舟乘风而归的画面,流露出诗人期待离开时的轻松愉悦心情。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游踪为线索,通过描绘庐山的景色和诗人的情感变化,展现出庐山的秀美以及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生活的淡然态度。

作者介绍
苏辙

苏辙
朝代:宋   字:子由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生辰:1039—1112年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
猜你喜欢

盘隐别驾别造杨龟山祠堂拜奠于三月既望

导洛疏伊断在兹,度溪湔祓振荒祠。

人心未泯犹知劝,事力虽殚岂惮为。

清似山阴修禊后,煖于沂上咏归时。

熊罴祥叶期丰报,应有南康别驾儿。

(0)

寄严州陆使君

新棠阴接旧棠阴,独向千峰榭上吟。

厚俗工夫聊变雅,无弦音响付知心。

云开老兔才飞上,尘避灵犀不敢侵。

老钓矶前清可镜,星星应未点华簪。

(0)

辉船窗见过

北宕戒坛才税驾,过湖问路扣吾庐。

棹侵葑畛轻于叶,策尽松阴缓当车。

图上众香和露写,袖中经卷杀金书。

飞来更践重来约,莫遣山灵讶阔疏。

(0)

柳絮

满城漠漠看飞扬,百鍊刚非贺老肠。

褪雨不忺知酝藉,倚风无力信行藏。

可曾著意随流急,竟亦何心作许狂。

酒似海留春不住,为春回雪荐离觞。

(0)

最堪听在绿阴阴,缓缓歌酬细细吟。

别院晓声知几许,田巴抵死只枭音。

(0)

酬谢司直晦斋寄宋湖州见柬·其一

春无十日好,又是去堂堂。

柳借鹅黄重,花消蝶粉香。

清和宜晚步,零落课残芳。

北牖华风煖,朝来尚宠光。

(0)
诗词分类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诗人
王阮 释月涧 李道纯 邹祗谟 王灼 周弼 施枢 夏原吉 黄镇成 林同 王铚 朱同 沈谦 高旭 许棠 刘才邵 王逢 释普度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