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追和渊明贫士诗七首·其三》
《追和渊明贫士诗七首·其三》全文
宋 / 刘黻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高山与流水,妙趣归之琴。

吾愧学未成,匪叹无知音。

但向胸中会,毋劳指下寻。

种菊或可茹,得酒聊复斟。

穷达非所期,动静一以钦。

发为琴之声,邈矣天地心。

(0)
翻译
高山流水之间,妙趣融于琴声之中。
我深感学问不足,不是因为找不到知音。
只需在心中领悟,无需在琴键上刻意寻找。
种植菊花也许能品味,有酒就随意斟酌。
无论困厄还是显达,我都不会期待,只遵循内心的宁静。
琴声表达的是我的心志,深远如天地般广阔。
注释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或理想。
流水:象征自然和谐或时光流逝。
妙趣:美妙的情趣或意境。
琴:古代的弦乐器,这里代表艺术和情感表达。
吾愧:我感到惭愧。
匪:同‘非’,不是。
无知音:没有真正理解的人。
胸中会:内心的理解和共鸣。
指下寻:在琴技上的刻意追求。
种菊:象征隐逸生活。
茹:品尝,食用。
斟:倒酒。
穷达:困厄和显达。
钦:尊敬,遵循。
发为琴之声:通过琴声传达。
邈矣:遥远,深远。
天地心:大自然的胸怀,也指人的宏大志向。
鉴赏

这是一首写于宋朝的古诗,作者是刘黻,属于“追和渊明贫士诗七首”的第三首。诗人在此通过高山流水与琴声的妙趣,表达了自己对于学问未成、无知音可赏的自愧之情。

“高山与流水,妙趣归之琴。” 这两句设定了整个意境,山水间的自然美景融入琴声之中,显示出诗人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吾愧学未成,匪叹无知音。” 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学问不成、无法与高深音乐相通的遗憾和自责。

“但向胸中会,毋劳指下寻。” 这两句则转折出一份超然物外的心态,似乎在说,只要心中有所悟,便无需过多追求外在的东西。

“种菊或可茹,得酒聊复斟。” 在这两句里,诗人提到了日常生活中的小乐趣,如种植菊花、偶尔饮酒,以此自娱。

“穷达非所期,动静一以钦。” 这两句表明了诗人的心态,无论贫穷还是显达,都不应成为追求的目标,而是要在动静之间保持一份敬畏之心。

“发为琴之声,邈矣天地心。” 最后两句则将琴声与宇宙之心相联系,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俗、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作者介绍
刘黻

刘黻
朝代:宋

(1217—1276)温州乐清人,字声伯,号蒙川、质翁。少读于雁荡山僧寺,理宗淳祐十年试入太学。以上书忤执政,安置南安军。及还,复极言政治得失。以材署昭庆军节度掌书记,由学官试馆职。历监察御史,改正字,官至吏部尚书兼工部尚书、中书舍人。元兵陷临安,陈宜中谋拥二王,迎黻共政,行至罗浮病卒。有《蒙川遗稿》。
猜你喜欢

清源夫人赵氏挽词·其二

我窃清源禄,钦闻孟母慈。

符分三子舍,桂棹两孙枝。

方戏黄堂綵,俄丰紫帽碑。

神州嗟未复,长抱望夫悲。

(0)

古峰驿小饮

老去最惜别,同僚情更钟。

三杯古峰驿,添我别情浓。

(0)

吾邑毛生者,画格妙入神。

(0)

题翠虚亭廿绝·其十六

截作箫君管,携来弄玉家。

一吟双凤举,白日赴青霞。

(0)

伤乱

浮生未百年,遘乱何频数。

我生未毁龀,戎马盈辇毂。

天南远行迈,十载警猿鹤。

五十始衰白,甘泉烽燧烛。

六十解簪组,惨见邦国覆。

出门无与语,浩歌泪盈掬。

谓当忍饥寒,即此事耕凿。

如何沴气缠,薪尽火犹伏。

天运有循环,影响一何速。

往返机上梭,得失一丘貉。

独怜穷海民,举步荆棘触。

念昔杜陵叟,麻鞋走南北。

老病卧瀼西,犹闻两京复。

渊明生不幸,甲子手亲录。

归去掩荆扉,终老守松菊。

晞发最激烈,醉碎石与竹。

汐社联吟朋,题诗满杭睦。

坐思荼蓼甘,暇想寒谷燠。

九源洵通衢,漏茅亦华屋。

劫风何足悲,秋阳未为酷。

洗耳忧盗泉,息影愁恶木。

千秋庾信哀,万古唐衢哭。

(0)

题新乐铺铺在滩头

朝烟山濛濛,暮霭山羃羃。

穷日作山行,而不见山色。

投昏宿此舍,乞晓动前辙。

归梦绕家山,滩头有轻楫。

(0)
诗词分类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诗人
周邦彦 魏初 李舜臣 王安中 曹贞吉 郑文焯 张先 高翥 苏舜钦 谢朓 李端 黄道周 葛立方 康海 林景熙 寇准 厉鹗 陈基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