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周祖,惟民之恤。播种为教,下民乃粒。
曾是索飨,而匪先公。万物难报,阡陌之功。
明明周祖,惟民之恤。播种为教,下民乃粒。
曾是索飨,而匪先公。万物难报,阡陌之功。
这段诗文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体现了古人对于农业、民生以及祖先崇拜的重视。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周代祖先的敬仰,以及对农业耕耘与收获之恩的赞颂。
"明明周祖,惟民之恤" 表示了诗人对于周朝祖先的明智领导和深切关怀民众的景仰。这里的“恤”字,意味着深切的忧虑和关心,体现了古代君主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感。
"播种为教,下民乃粒" 描述的是农业播种这一行为不仅是生计之本,更承载着教育与教化的意义。诗人通过这句话强调了农业对于社会文明和道德传承的重要性。"下民乃粒"则形象地表达了人民赖以生存的粮食来源。
"曾是索飨,而匪先公" 这两句诗表露出了古人对祖先祭祀之礼的尊重和回忆。在这里,作者通过祭祀来表达对先辈劳动成果的感激之情,并强调了这种感激不仅是个人情感,更是社会共识。
"万物难报,阡陌之功" 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阐述了自然界与人类共同劳作的巨大成就,以及这些成就如何超越个人的回报范围,而成为整个社会共同的财富和记忆。"阡陌"是田间小路,这里代指农业劳动。
总体来看,这段诗文不仅展示了古人对于自然、劳作和祖先的崇敬之情,更透露出了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通过对农业生产和祭祀活动的描绘,诗人在传达着一种关于生命尊严、生存价值以及历史记忆的哲学思考。
胥江渔火夜磷磷,歌罢《吴趋》亦怆神。
废苑空洲长是水,屟廊无草不知春。
满城明月乌啼树,一市秋风鹤引人。
古往今来唯有恨,暮山青霭自嶙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