佞臣何人安昌侯,佞臣不死臣云愁。
愿得上方斩马剑,为君断此佞臣头。
言未及终上大骂,顾敕御史将云下。
小臣忠义何激昂,攀槛槛折声琅琅。
批龙鳞,臣当诛,龙逢比干臣所法,不知圣朝将何如?
此时公卿色如土,咋舌相看莫敢语。
将军庆忌独免冠,赦云愿得君王许。
臣将死,上活之;槛已折,无庸治。
留以旌直臣,此事颇可思。
乃知至诚能感格,人主亦复为转移。
君不见,嵇绍当年效忠节,以身卫帝任摧折。
晋惠虽愚不浣衣,眼里常留侍中血。
佞臣何人安昌侯,佞臣不死臣云愁。
愿得上方斩马剑,为君断此佞臣头。
言未及终上大骂,顾敕御史将云下。
小臣忠义何激昂,攀槛槛折声琅琅。
批龙鳞,臣当诛,龙逢比干臣所法,不知圣朝将何如?
此时公卿色如土,咋舌相看莫敢语。
将军庆忌独免冠,赦云愿得君王许。
臣将死,上活之;槛已折,无庸治。
留以旌直臣,此事颇可思。
乃知至诚能感格,人主亦复为转移。
君不见,嵇绍当年效忠节,以身卫帝任摧折。
晋惠虽愚不浣衣,眼里常留侍中血。
这首清代张晋的《折槛行》是一首寓言诗,通过叙述一个虚构的故事,表达了对佞臣的痛恨和对忠诚直臣的赞扬。诗中的“佞臣何人安昌侯”暗示了佞臣的权势,而“佞臣不死臣云愁”则表达了主人公对佞臣危害国家的忧虑。诗人希望得到皇帝的支持,用“上方斩马剑”来惩治佞臣,展现了其坚定的正义立场。
接着,主人公慷慨陈词,甚至不惜触怒龙颜,表达对忠诚的坚守和对不公正的反抗。他自比龙逢和比干,表明自己愿意为国捐躯。看到这一幕,公卿们震惊失色,只有庆忌敢于站出来支持,请求赦免主人公。
然而,皇帝最终被主人公的忠诚感动,不仅赦免了他,还以此事件作为警示,彰显直臣的美德。诗的结尾引用嵇绍的典故,进一步强调了忠诚可以感动君主,改变局势。整首诗语言犀利,情节跌宕,富有戏剧性,体现了作者对忠贞与奸佞鲜明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