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翁行满赤乌年,丹灶离披已绝烟。
龙在此泓谁得见,路通别邑自相传。
树头雷两遗神火,岩腹莓苔带海涎。
有耳不须闻浪涌,只消采乳亦通仙。
葛翁行满赤乌年,丹灶离披已绝烟。
龙在此泓谁得见,路通别邑自相传。
树头雷两遗神火,岩腹莓苔带海涎。
有耳不须闻浪涌,只消采乳亦通仙。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董嗣杲所作的《龙泓洞》,描绘了一位名叫葛翁的人物,他在赤乌年间修行有成,丹灶不再烟火缭绕。龙泓洞深邃神秘,寻常人难以窥见其全貌,但路径却在民间口耳相传。诗中提到洞内有雷鸣般的声响和奇特的自然景观,如树上的神火以及岩壁上长着的海苔。诗人告诫,即使不听涛声,只要能汲取洞中的灵液(乳),也能达到仙道。整体上,这首诗富有神秘色彩,展现了作者对道教修炼与自然奇观的想象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