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车驰马夜无停,不辨容颜只辨声。
非是长歌即长叹,一般行路两般情。
牵车驰马夜无停,不辨容颜只辨声。
非是长歌即长叹,一般行路两般情。
这首诗描绘了在居庸关道中的独特景象与情感体验。通过“牵车驰马夜无停”,诗人以动态的画面展现了夜晚行进的繁忙与急促,车辆与马匹不停歇地穿梭于黑暗之中,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充满活力的氛围。
接着,“不辨容颜只辨声”一句,将视觉与听觉的感知对比鲜明地呈现出来。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或许无法看清彼此的面容,但声音却成了辨识的关键。这不仅反映了夜晚环境的昏暗,也暗示了行旅者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默契或共通的情感状态。
“非是长歌即长叹,一般行路两般情。”这两句诗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旅途中的两种常见情感——长歌与长叹,与行路这一行为联系起来,指出尽管行路的方式相同,但不同的人在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却是截然不同的。长歌可能是对旅途的喜悦与自由的表达,而长叹则可能是面对困难、孤独或是对未知的忧虑。这种对比强调了个人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及在相似外在情境下,个体内心感受的巨大差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对比,展现了旅途中的普遍现象与个人情感的微妙变化,既富有画面感,又富含哲理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理解。
桃蕊初谢,双燕来后,枝上嫩苞时节。
绛萼滋浩露,照晓景、裁翦冰绡禁格。
烟传靓质。
似淡拂、妆成香颊。
看暖日、催吐繁英,占断上林风月。
坛边曾见数枝,算应是真仙,故留春色。
顿觉偏造化,且任他、桃李成蹊谁说。
晴霁易雪。
待对饮、清赏无歇。
更爱惜、留引鹇禽,未须再折。
客路逢寒食,划船闹水干。
娇云易得雨,暴冷不成寒。
白水连天去,繁桃触目看。
朝来有家信,稚子报平安。
照溪流清浅,正万梅都开,峭寒天气。
才过了元宵,渐昼长禁宇,迤逦佳时。
断肠枝上雪,残英已、片影初飞。
苒苒随风,送春到、便烂漫香迟。
凝睇。
迎芳菲至。
觉欣欣桃李,嫩色依微。
应是有新酸,向嫩梢定须,一点藏枝。
乍晴还又冷,从尊前、自落轻细。
寄语高楼,夜笛声、且缓吹。
凉飙霁雨。
万叶吟秋,团团翠深红聚。
芳桂月中来,应是染、仙禽顶砂匀注。
晴光助绛色,更都润、丹霄风露。
连朝看、枝间粟粟,巧裁霞缕。
烟姿照琼宇。
上苑移时,根连海山佳处。
回看碧岩边,薇露过,残黄韵低尘污。
诗人谩自许。
道曾向、蟾宫折取。
斜枝戴,惟称瑶池伴侣。
雪余蒲苇衬沙黄,野水寒清雁半翔。
柳下摇风云漠漠,飞鸣应喜下潇湘。
霜落鸳鸯,绣隐芙蓉小春节。
应运看,月魄分辉,坤顺同符,文母徽音芳烈。
诞育乾坤主,均慈爱、练裙岂别。
经沙塞、涉履烟尘,瑞色怡然更英发。
上圣中兴,严恭问寝,宫庭正和悦。
看寿筵高启,龙香低转,声入霓裳,檀槽新拨。
翠衮同行乐,钧韶奏、喜盈绛阙。
倾心愿、亿载慈宁,醉赏闲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