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虚鱼口大,钩饵若何施。
斫尽南山竹,空垂东海丝。
痴心惟自适,明眼更谁知。
独有朱泾月,清辉似旧时。
含虚鱼口大,钩饵若何施。
斫尽南山竹,空垂东海丝。
痴心惟自适,明眼更谁知。
独有朱泾月,清辉似旧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探访朱泾船子道场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首句“含虚鱼口大”,以鱼口之大隐喻内心之空虚,暗示了僧人面对广阔世界时内心的孤寂与深邃。次句“钩饵若何施”,则以钓鱼为喻,表达了在寻求精神寄托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地施以“饵”——即如何正确地引导心灵,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斫尽南山竹,空垂东海丝”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南山竹象征着坚实与永恒,而东海丝则代表了虚无与空洞。这两句诗通过砍伐竹子与垂钓大海丝线的对比,表达了在追求精神寄托的过程中,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最终可能仍会感到空虚与失落。
“痴心惟自适,明眼更谁知”则进一步揭示了僧人的内心世界。他虽有痴心追求,却只能自我安慰,似乎无人能真正理解或认同他的心境。这反映了在寻求精神解脱的过程中,内心的孤独与外界理解的缺失。
最后一句“独有朱泾月,清辉似旧时”以朱泾月的清辉作为结束,寓意着尽管世事变迁,内心深处的那份宁静与美好,如同月光般永恒不变。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内心世界纯净与恒定的颂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僧人在探访道场过程中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生命、自然和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
仆本金华人,少小亲耒耜。
三十始读书,一命期强仕。
褊性病疏狂,怪辞来哆侈。
一年复一年,世事难料理。
面垢臭无纹,短发披两耳。
濩落在江湖,饥寒皮肉死。
寄谢里中儿,无劳问历履。
闲来泽畔行,顾影还自喜。
夜深魍魉啼,遥拜来相倚。
蹑电树雨幢,促我不能止。
驾之骖白螭,群从来何愧。
下视尘寰中,茫茫若蝼蚁。
将军宿卫未央下,岁改不知春草长。
连郭天气好,细雨浮云含日光。
清明花柳粲婀娜,士女分明草间坐。
陌暖游人行不息,烟深好鸟啼相和。
石杠流水帝坛东,玉岫苍松佛宫左。
逶迤再入古道场,贝叶尘生空影堂。
日午鸣钟看礼塔,当年飞鞚忆穿杨。
汉家诸将谁第一,共说将军勇无敌。
胸中礼乐轻儒生,四海承平难请缨。
金马栖迟还落魄,与子闲行写心臆。
勋业常怜髀肉生,龙钟却遣傍人惜。
人生不乐奈老何,君不见今日山丘昨朱戟。
郑园池涸呜蛙多,碧桃欲开缠薜萝。
美酒何时对琼瑟,唾壶敲缺闻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