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堂饮啄惯,不愿朱门多。
林下拾朝菌,池边赏晚荷。
无人常独立,有兴忽长歌。
恃此能无病,兼之遣睡魔。
茅堂饮啄惯,不愿朱门多。
林下拾朝菌,池边赏晚荷。
无人常独立,有兴忽长歌。
恃此能无病,兼之遣睡魔。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充满了对自然的亲近与欣赏。首句“茅堂饮啄惯”点明了居住环境的简朴,但主人公对此却习以为常,没有丝毫的不满或向往豪华。接着,“不愿朱门多”进一步强调了对物质奢华的淡泊态度,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林下拾朝菌,池边赏晚荷”两句,通过具体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早晨在树林中采摘菌类,傍晚则在池塘边欣赏荷花,这样的生活充满了诗意和宁静。这种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
“无人常独立,有兴忽长歌”则体现了诗人的孤独与自由。在无人打扰的情况下,他可以独自站立,随心所欲地歌唱,表达了内心的自在与洒脱。这种状态,既是对个人精神世界的追求,也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最后,“恃此能无病,兼之遣睡魔”两句,总结了诗人的生活方式对身心健康的好处。依靠这样简单而自然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够保持身体健康,还能驱散困倦,保持精神的清醒与活力。这不仅是对身体健康的维护,更是对精神世界的滋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僧人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超然物外、亲近自然、追求内心平和与自由的精神世界,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银河天近晚。珠帘未上,一痕波浅。
弄影纤纤,逗响乍停金钏。
绾定情丝万缕,又暗把、回肠销倦。声乍转。
萦香曳梦,似伊绵软。
寄伊绝塞流黄,怕梦夐鸳机,雁边秋远。
轧轧生寒,竟夕露凉酥腕。
浑是残绒唾湿,料帘底、袖绡并卷。愁不见。
空余旧情一段。
小胆空房,长眉满镜,画来依约分明。
帘栊苦雨,良宵偏做愁声。迟药裹,背兰檠。
怕粉绵、兜泪难晴。尽伊思梦,扶头半晌,说也零星。
朅来何事干卿。权把屏山六曲,当作愁城。
洗娥春困,蝶魂犹颤钗茎。楼絮罥,槛花零。
更小桃、啼哑流莺。心事抛针,眼波萦篆,底为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