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兔窜古穴,荆榛长荒丘。
西风吹白杨,疏雨洒松楸。
樵夫朝出歌,牧儿暮来游。
宰木给斧斤,刍荛饱羊牛。
寂寞掩泉台,千古魂幽幽。
更无祭扫人,空馀断碑留。
狐兔窜古穴,荆榛长荒丘。
西风吹白杨,疏雨洒松楸。
樵夫朝出歌,牧儿暮来游。
宰木给斧斤,刍荛饱羊牛。
寂寞掩泉台,千古魂幽幽。
更无祭扫人,空馀断碑留。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荒冢秋日的凄凉景象,通过自然景观的变化和人的活动对比,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首句“狐兔窜古穴,荆榛长荒丘”以狐兔逃窜、荆棘丛生的景象,形象地描绘了荒冢的荒凉与衰败。接着,“西风吹白杨,疏雨洒松楸”两句,通过秋风、白杨、疏雨、松树与坟墓(楸)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萧瑟与墓地的寂静。白杨在秋风中摇曳,松树在细雨中显得更加苍翠,但这一切都显得孤寂而冷清。
“樵夫朝出歌,牧儿暮来游”两句,描绘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但也暗示了这种和谐是短暂的,因为这些活动最终也无法改变荒冢的荒凉命运。“宰木给斧斤,刍荛饱羊牛”则通过砍伐树木和放牧牛羊的行为,既体现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也暗含了对生命消逝的无奈。
最后,“寂寞掩泉台,千古魂幽幽”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与哀思,以及时间的无情。“更无祭扫人,空馀断碑留”则点明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热闹的祭扫场景已不再,只剩下断碑作为逝者存在的唯一见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时间的流逝、生命的脆弱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充满了深沉的哲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