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棹下湟川,扁舟去若仙。
奇峰争插岸,怪石尽撑天。
刻画神工似,雕虫物象全。
孤根斜竖笋,侧叶倒垂莲。
碍日仙幢起,嵌空佛座悬。
阳崖飞盖舸,暗穴下浇泉。
忽向山阴道,频回剡曲船。
祇言疲应接,无事久攀援。
游客难名状,图经失品诠。
不缘诗里画,胜绝若为传。
归棹下湟川,扁舟去若仙。
奇峰争插岸,怪石尽撑天。
刻画神工似,雕虫物象全。
孤根斜竖笋,侧叶倒垂莲。
碍日仙幢起,嵌空佛座悬。
阳崖飞盖舸,暗穴下浇泉。
忽向山阴道,频回剡曲船。
祇言疲应接,无事久攀援。
游客难名状,图经失品诠。
不缘诗里画,胜绝若为传。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舟沿湟川而下的壮丽景象,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沿途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
首句“归棹下湟川,扁舟去若仙”开篇即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诗人仿佛驾着小舟,穿越于仙境之中。接下来,“奇峰争插岸,怪石尽撑天”两句,生动地描绘了两岸山峰与怪石的雄伟壮观,它们或直插云霄,或横亘天地,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刻画神工似,雕虫物象全”则进一步赞美了这些自然景观的精妙与完整,仿佛是大自然的精心雕琢之作。接着,“孤根斜竖笋,侧叶倒垂莲”通过具体的植物形象,如斜立的竹笋和倒挂的莲花,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与生命力。
“碍日仙幢起,嵌空佛座悬”两句,将自然景观与宗教文化巧妙融合,仙幢与佛座的出现,不仅增添了神秘色彩,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宗教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阳崖飞盖舸,暗穴下浇泉”则描绘了阳光照耀下的山崖与隐藏在暗处的泉水,对比鲜明,富有动态感。最后,“忽向山阴道,频回剡曲船”两句,表达了诗人随波逐流,悠然自得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旅程的曲折与变化。
整首诗通过对湟川沿途景致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与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旅途中的自由与宁静的向往。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与生动的语言,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份独特的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
获印兮汾阳,结茆兮湘之岗。
湘之岳兮帝宫谒帝,帝不敢骄兮奔魑魅而走蜚龙。
余行兮余意,一笑兮足惊一世。
人不知兮谓余立异,岂人见兮胜帝。
调古兮湘童,大道兮壶之中。
白璧苍蝇兮何污,噤不敢陈兮君怒。
苍苍上兮皇皇下,乐莫乐兮郴之土。
藐郴城兮楚涯,身非余兮辱余奚为。
策空鸣兮余去,人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
生可玩兮不可留,宛故庐兮风翛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