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天低黯云脚垂,雨意欲悭风驱之。
霶?银竹忽立霔,溟濛那辨天之涯。
溪头舟子招不得,驴背破伞安能支。
客不怨雨怨风虐,迫来淫潦夫何为。
北方三四月例旱,微云总被风吹散。
南吹雨来人不欣,北吹雨去人增懑。
风乎风乎尔岂不徒劳,何不分江国之殢云为北地之甘膏。
将一举而两得,称巽二之功高。
道君此图意何托,徒观湿润弥空阔。
九成誇夺造化功,天瓶漫从庙市获。
幻荣辱亦幻风云,达观真不值一噱。
江天低黯云脚垂,雨意欲悭风驱之。
霶?银竹忽立霔,溟濛那辨天之涯。
溪头舟子招不得,驴背破伞安能支。
客不怨雨怨风虐,迫来淫潦夫何为。
北方三四月例旱,微云总被风吹散。
南吹雨来人不欣,北吹雨去人增懑。
风乎风乎尔岂不徒劳,何不分江国之殢云为北地之甘膏。
将一举而两得,称巽二之功高。
道君此图意何托,徒观湿润弥空阔。
九成誇夺造化功,天瓶漫从庙市获。
幻荣辱亦幻风云,达观真不值一噱。
这首诗描绘了江边风雨交加的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风雨变幻,以及人们在风雨中的感受。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江天低黯云脚垂”、“霶?银竹忽立霔”,形象地描绘了雨势之大,云层之厚,竹林在雨中摇曳的情景。同时,诗人通过“溪头舟子招不得”、“驴背破伞安能支”等句子,展现了风雨对行人的影响,以及人们在恶劣天气下的无奈与困顿。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开始反思风雨与人类的关系,提出“风乎风乎尔岂不徒劳,何不分江国之殢云为北地之甘膏”的疑问,表达了对自然现象背后深层意义的思考。这里,诗人似乎在探讨自然界的运作是否真的毫无目的,或是能否通过某种方式引导自然力量为人类带来福祉。
最后,诗人提到宋宣和画作的背景,以及对“九成誇夺造化功,天瓶漫从庙市获”的感慨,暗示了对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思考。通过“幻荣辱亦幻风云,达观真不值一噱”的结语,诗人表达了对人生无常、自然变幻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超脱世俗、达观处世态度的倡导。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更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体现了诗人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洞察。
二纪论交久,吾生一面难。
言曾借挹奖,书每问平安。
得讣初捐玦,升堂巳盖棺。
穗帷神默渺,丹旐涕汍澜。
公昔含香入,时争捧辔看。
人伦推秉鉴,名理伏登坛。
列署官何负,三州路自宽。
诗能卑大历,禅颇洽长干。
吴曲工齐瑟,滇游泣楚冠。
还山甘寂寞,开径逐盘桓。
颐解诸家定,挥毫六代残。
十千尊是桂,八十梦犹兰。
阁束新诗卷,船收旧钓竿。
却怜来独晚,江海一辛酸。